11月6日,故城县郑口镇前黄村外,麦苗青青,长势喜人。70岁的师家辉老人走到田埂上:“以前这个时候,我正弓着腰在地里忙活,现在成了‘甩手掌柜’,地里的活儿有合作社管着。”
老农民当“甩手掌柜”,说的就是土地托管。所谓土地托管,就是农民把自家的能耕种庄稼的田地通过村(镇)等组织托管给有种植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或托管给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资金雄厚的龙头企业,让其去经营土地,农民每年领取固定收益的一种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田综合收益,还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紧张的难题。
师家辉是村里有名的种粮“老把式”,种了一辈子地。“年纪大了,播种、收割……哪样都费劲,孩子们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想雇人吧,成本高,不划算。”两年前,村里成立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师家辉把9亩多地“托”了出去。目前,前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300余亩,实行“统一选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耕作、统一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入社的村民已有70多户,其中老年人占了至少一半。
托管组织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精细化管理,解决了农业生产“低效化”问题;托管组织统筹农田小水利建设,可更好地抵御水旱灾害;托管组织利用“网络数字平台”,实现数据化管理、智能化控制;托管组织选育良种,选用优质农药化肥……这些都有助于粮食增产。
师家辉的账本更直观:“土地入托后,保底每亩每年800元收益,9亩地一年就有7200元稳稳到账。我在小院里种了些芹菜、菠菜等蔬菜,绿色健康,吃不完就送街坊。遇上村里忙时,我还能去干些轻便的活儿,一天又能挣60块钱。”
有人形象地比喻土地托管:“土地就像是农民的孩子,土地托管,就像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土地托管,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效益。同时,通过土地托管,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可以让多余的劳动力投身于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土地“入托”,让农民搭上现代农业快车。土地托管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生产率的提高,让农民装满“粮袋子”,鼓起“钱袋子”,奔向“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