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金渡镇铁岗村职业经理人刘小婷开办的“屋顶咖啡”人潮涌动、座无虚席。这间“屋顶咖啡”原本是村里的闲置农房,通过简单装饰,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
这种转变看似寻常,却蕴含着农村业态的新思维。2024年年底,刘小婷通过层层选拔,参加了广东省“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结业后,她回到铁岗村,通过“屋顶咖啡+青年众创空间”等项目激活村里112间闲置农房和8亩撂荒地,昔日沉寂的空心村,如今因新业态焕发新生,吸引八方游客。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子”,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这样评价铁岗村。2025年一季度,铁岗村接待游客超8.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翻了七倍,村民人均月增收2800余元。这个可喜场景,正是广东以农村职业经理人为支点撬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政策创新筑牢村集体经济发展根基
今年5月1日,《广东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个全国首部省级地方性法规以立法形式固化“百千万工程”实践经验,为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起法治护城河。
《条例》明确将农村职业经理人定义为“从事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经营管理人员”,并赋予其“整村运营、盘活闲置资产、培育支柱产业”三大核心职能,直指传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过去村“两委”干部多侧重于治理和建设,产业带头人往往局限于产业开发,缺乏整村运营思维和市场化手段。
农村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增强了乡村发展动能。肇庆市招聘了10名农村职业经理人,2024年共谋划项目35个,吸收总投资8317万元,达成意向合作框架协议投资金额2000万元,正在实施项目27个,已落实投资总额1987万元,其中招商引资总额681万元,财政资金1160万元,村集体投资146万元,已为村级集体增加收入108万元。
广东各地都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广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广州增城、从化、花都等区进行制度创新,打造“区镇出资、村社招聘”模式,率先在全省举办乡村CEO学堂;茂名出台“三年行动方案”,选取10个集体经济基础扎实的村庄探索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汕尾将试点村从10个扩大到21个,形成“试点-推广-深化”的递进式改革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广东将农村职业经理人纳入乡村工匠经营管理专业职称评审序列,设立初、中、高三级职称体系,打通职业晋升通道,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这种“职业上升有通道、能力提升有平台、社会认同有依据”的制度设计,有效解决了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痛点。
“千名经理人”培育行动锻造乡村经营铁军
2023年9月27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做好“广东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组织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工作,计划三年内为全省乡村持续培养超过1000名满足未来乡村发展需求的经营型人才。
想要入选“千名经理人”培育行动可不简单。“在招生方面实施靶向招生,优先选拔具备乡村实践根基的本土人才,核心关注其与集体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及联农带农能力。同时还要经过‘报名-智能初筛-人工复核-专家面试-录取’的严格流程,确保生源质量。”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千名经理人”培育行动已完成两期班培训,报名超2400人,录取300人,竞争比例达6:1。
“千名经理人”培育行动采用“四阶段进阶”课程设计:基础能力培训侧重政策解读与案例剖析,能力提升阶段增设AI数字化、新媒体电商等前沿模块,强化提升阶段开展驻村实训孵化,成果巩固阶段则通过商业计划书路演实现成果转化。
“在AI数字化模块的学习中,我掌握了如何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分析农产品的销售趋势,这对我们村的电商选品策略优化太关键了!”来自汕尾施公寮村职业经理人刘德江分享道,以前凭经验选品,现在用数据说话,村里直播销售额提升了三成多!
广东还首创“双师制”教学模式。理论导师由高校教授担任,实践导师则由紫南村、铁岗村等成功案例的操盘手担任。二期导师增聘农业科技、互联网等领域跨界专家,形成“理论+实践+跨界”的三维师资矩阵。更值得关注的是“学员反哺”机制——一期优秀学员如刘红兰等已担任二期实践导师,以“过来人”经验增强教学针对性。
这种培育模式正产生显著成效。广州丹邱村职业经理人张凌志通过直播助农实现年营收35万元;阳江第一埒村朱远超整合500余家电商企业资源,打造出年产值8000万元的斗鱼全产业链;惠州渔业村苏明仔牵头成立休闲渔业合作社,年营收2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80万元。
“引育留用”全链条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千名经理人’培育行动引才、育才,已为广东培育出300名优秀农村职业经理人,目前仍有400余人正在接受培育。”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人事处处长李艳梅向记者介绍。
如何让优秀农村职业经理人“留得住、干得好”?
广东创新“分层薪酬+绩效挂钩”体系,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广州提供15-20万元基本年薪,由区镇财政专款专用;肇庆采用“零年薪+高比例产业分红”模式,将经营收益与村集体增收直接挂钩;清远、江门等地则按比例分配分红收益;韶关将优秀职业经理人认定为“丹霞英才”,提供最高30万元人才津贴。
农村职业经理人的未来发展通道同样畅通。省级培育行动将优秀学员纳入“农村职业经理人人才库”,鼓励参与村级组织换届或担任强村公司总经理。在茂名,村党支部书记任“强村公司”董事长、农村职业经理人任总经理的“双主体”架构已成常态。
广东还突出制度“留”才,优化人才保障新体系。建立人才信息系统,探索以项目库、人才库、实训基地库、资源赋能平台为一体的“三库一平台”的赋能机制,赋予人才培育、人才评价、人才超市、人才驿站、学术交流和人才跟踪服务等功能,应用平台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准的人才需求预测,提高人才使用和配置效率。
广东依托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产业发展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课室田间结合、院校作坊结合”等方式,打造百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队伍,利用重大产业平台、工作载体,让各类人才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大舞台中“大展身手”。
然而,“引育留用”并非一帆风顺。广东全省推进不平衡、基层认知滞后、职业经理人“单打独斗”等问题仍待破解。为此,广东正强化“县级统筹”职能,县政府出台实施方案,统筹试点村选拔;乡镇建立“乡村经营委员会”,协调片区组团运营;2025年村级换届重点选拔“善治理、会建设、懂经营”的三强村干部。同时,省级搭建“三库一平台”,整合人才、案例、项目、资金、课程资源,构建数字化赋能体系。
从铁岗村的“屋顶咖啡”到丹邱村的直播助农,从盘活闲置农房到打造全产业链,这不仅是广东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更为全国提供了“人才赋能农村集体经济”的可复制范本——当乡村有了“懂经营、会管理、联农带农”的铁军,农村集体经济便有了源头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