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流转 > 流转新闻

我市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2025年09月08日 来源:合肥日报

  组织强产业旺农民富

  我市推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闲置农房变身精品民宿,连片稻田由无人机作业;合作社直播间里,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村头文化广场上,丰收节庆祝活动欢声不断……近年来,我市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创新载体,通过组织引领凝聚合力、资源整合盘活资产、产业升级延伸链条,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一幅“组织强、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生动画卷。

  资源整合激活发展潜能

  位于国家5A级景区三河古镇旁的木兰社区,依托5200亩耕地和1500亩水面的资源优势,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构建起联系群众的利益纽带。

  “我们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和网格员入户等方式,详细解读政策前景,最终吸引115户村民主动入股,首期募集股金90.3万元。”肥西县三河镇木兰社区党总支书记俞书保介绍,合作社实行财务委托镇“三资”中心代账,建立“村务公开栏+微信群”双渠道公示制度,确保阳光运作。

  品牌打造成为木兰社区的一大亮点——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种植,“木兰香”大米均价达6元/斤;闲置敬老院被盘活为“徽山月”民宿;联合周边9个村成立“三河联社”,统一标准、品牌和销售,运营两个月营收超20万元。

  “去年,社区集体经济突破500万元,村民共享15.7万元分红,幸福木兰焕发新颜。”俞书保高兴地说。

  党建联建促产业融合

  文旅融合是庐江县乡村产业转型的“金钥匙”。

  “过去守着冶父山景区这座‘金山’,却不知道怎么开发它。资源分散、产业单一,集体和村民增收乏力。”冶父山镇大岗村党委书记马富林回忆道,“现在不一样了,村党组织领办的冶父田园合作社不仅把1400亩油茶园管出了效益,注册品牌年销售超40万元,更关键的是打通了‘文旅融合’的路子;收储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群,去年游客达21万人次,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当起了‘民宿管家’‘研学导游’;村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2.7万元跃升到2024年的504万元!”

  近年来,庐江县冶父山镇党委以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契机,选择基础较好的村开展试点,镇领导班子下沉到村,与党员群众共同谋划发展蓝图。

  该镇着力破解“人、机制、产业、要素”等核心问题。选派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牵头负责,遴选“红管事”119人;实行“社财镇管”,每月开展财务检查;规划文旅融合、新型建材、现代农业三大功能区;建设“人才小院”,吸引储备实用技术人才42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该镇党委牵头组建覆盖13个村、26家合作社(公司)的“共富联盟”,整合资源打造“冶父山”区域公共品牌,推动从“单打独斗”到“镇域联动”的转变。2024年,全镇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0万元,其中2个村突破500万元,形成组织强、产业兴、农民富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土地流转赋能产业升级

  如果说文旅融合是庐江县乡村产业转型的“金钥匙”,那么土地整合则成为长丰县下塘镇陶新村强村富民的“新动能”。

  近年来,陶新村抓住比亚迪项目落地契机,积极争取建设9000亩高标准农田,将分散的土地整合为连片田。

  “村党总支多次召开党群议事会,成立‘军青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长丰县下塘镇陶新村村书记陶传军介绍,合作社通过推行“订单农业”,吸引21户种粮能手加入,打造“米小陶稻虾米”品牌,全年增收超50万元。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技术,运用无人植保机、精量播种机等,亩均生产效率提高35%,成本降低42%。同时规划建设集中经营广场,打造本土商贸平台,帮助36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2023年,陶新村集体经营收益首次突破200万元,通过收益二次分配,累计分红24万元,户均增收1900元,驶入强村富民“快车道”。

  合作社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合肥市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将党员群众组织起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目前,全市已成立156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涵盖资源、产销、文旅、服务等多个门类,帮助4715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近3200万元。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融入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已逐渐成为合肥市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引领群众走向共同富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载体。”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组织强,则乡村兴;产业旺,则百姓富。如今,在合肥的乡村大地上,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捧起“共富饭碗”。这场以党建为引领、以资源为依托、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正在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