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250万亩沙化土地上演“绿色逆袭”

2025年10月11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金秋时节,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春玉米相继进入成熟收获期,当地农民抢抓农时开展田间春玉米的收割、晾晒、储藏等工作,田间地头到处一派金黄的丰收忙碌景象。

  “原来这里都是沙坨子,现在能有这好收成,过去想都不敢想。”9月22日,茌平区菜屯镇张贾村村民张桂华感慨地说。

  千百年来,黄河改道在聊城留下250余万亩沙化土地,引黄沉沙更添治理难题。面对“风起沙扬、庄稼不生”的困境,聊城人接力攻坚战风沙、斗荒漠,防沙治沙的脚步一直不曾停歇。

  如今,聊城黄河故道正上演着震撼人心的蜕变:曾经“风吹沙起白茫茫”的贫瘠沙地,在良种、良机、良法、良田的集成发力下,化作“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的“黄金粮仓”。聊城通过探索“治沙—造林—兴产—富民”的创新实践,交出黄淮海地区生态治理与粮食安全的“优异答卷”。

  破局之困:

  沙土地里的“生存密码”

  沙,曾是聊城的痼疾。聊城境内的沙土主要来自黄河沉沙。

  古书有载:黄河斗水,泥居其七。历史上黄河曾在聊城6次改道,淤积、沉淀了大量泥沙,形成了岗、坡、洼相间的沙化土地,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存环境极差。

  “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这片被聊城人称为“漏风土”的沙壤地,也曾因土壤贫瘠、漏水漏肥而被当作粮食种植的“禁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仅0.9%,水渗透率达90%以上,浅层地下水苦咸难用,小麦亩产长期不到四五百斤。

  数据也印证着治理的紧迫性。根据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数据,2019年聊城市沙化土地近250万亩,荒漠化土地约210万亩,是黄河下游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莘县王奉镇地处黄河故道,土地沙化严重,保水保肥能力差,被当地人称为“沙窝窝”。“40多年前,我们这里随处可见流动沙丘。每年春天,风一吹就是漫天黄沙,粮食亩产只有一两百斤。”王奉镇前耿楼村党支部书记刘子中回忆,“种一茬庄稼,光浇水就得十几遍,肥料随水跑,苗长得跟豆芽菜似的。”

  位于黄河下游的冠县,地处冀鲁交界处,因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土地沙化严重,故道区曾沙丘遍野,风沙化土地面积达21.5万亩,风、沙、旱、涝、碱“五害”并存,经济基础薄弱。“大风刮起不见家,庄稼一年种几茬,十年九年被沙压”,曾是冠县沙区群众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

  茌平区菜屯镇曾长期受黄河故道沙地困扰,数万亩沙土地一度是当地发展的“拦路虎”。风沙肆虐时,沙土漫天飞舞、侵入民房,贫瘠的土地种不出好庄稼,这片土地曾经的“穷”与“荒”,深深烙印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里。

  “那时候像这一片,都是大沙土冈子。一刮风到处是土,这一片片的都不长庄稼,没有收入。”菜屯镇张贾网格村支部书记张永明记忆深刻。

  如何让“沙窝窝”长出“金疙瘩”?改变始于一场持续多年的“治沙攻坚战”。聊城用三代人“以树围田、防风固沙,挖水渠、引水源,秸秆还田、培肥地力”的生动实践,蹚出了一条“生态筑基、科技赋能、产业融合”的综合治理之路。

  系统治理:

  一套“组合拳”的精准发力

  作为聊城市沙化土地面积较大的区域,莘县将沙化土地治理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硬任务”,已完成6万亩沙化土地的系统治理。

  “这些治理后的沙土地,近三年亩均增产高达300至400斤。”莘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李哲介绍,增产的背后是一套“组合拳”的精准发力。

  “沙土地要变良田,先得让土‘攥住劲’。”李哲捧起改良后的土壤,团粒结构清晰可见,“过去抓一把土就散,现在能捏成团。”

  “变沙为壤”的秘诀,源于持续推广的秸秆还田技术:每年秋收后,玉米秸秆被粉碎还田,经微生物发酵转化为腐植酸有机肥,十年间土壤有机质含量跃升至1.4%,高的地块达1.7%,为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就相当于给沙土加了‘海绵层’,保水保肥能力提升40%以上。”李哲解释。

  针对沙土地“漏水漏肥”顽疾,高唐县清平镇于庄村农机手刘海峰介绍了一项“土发明”:为播种机加装开沟器,将滴灌带浅埋2厘米土层,彻底解决了地面滴灌带易被风吹损的难题。

  这项“浅埋滴灌”技术让于庄村村民肖燕云的麦田每亩节水50%、增产20%,还因省去垄沟扩大了10%的种植面积。如今,聊城正在沙化土地里全力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50%至60%,节肥30%以上。

  地力提升、水肥跟上,还要有适应沙土地的良种。为此,莘县积极引导育种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加快攻关步伐,选育出的“鑫麦296”等品种,为沙土地持续增产注入了核心动能。

  “它主要的特点就是高产、抗逆、广适,高产地块和瘠薄沙土地都适合。”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莘县基地负责人、山东鑫丰种业总经理马云国自豪地介绍,“这个品种在莘县沙土地上表现非常出色,现在不仅在本地推广,每年在河北、山西等类似沙土地地区推广面积也超过500万亩。”

  成效解码:

  从“绿进沙退”到“粮丰民富”

  9月22日,茌平区温陈街道的金谷家庭农场负责人石林林正带领工人检修农机。金谷家庭农场通过流转土地1500余亩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引入夏玉米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在沿黄沙性土壤条件下创下亩产841.8公斤的当地高产纪录。

  这片沿黄沙性土地,曾因其结构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弱、微生物活性低,被视作增产的“空白页”,传统的大水漫灌难以保障玉米水肥充分供应。

  “我通过使用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姜雯教授团队研发的夏玉米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实现了滴水出苗、水肥按需精准供给,解决了玉米生育期干旱缺水和中后期追肥两大难题,在沙性土壤上应用后节水25%、节肥15%、增产15%以上,亩产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石林林兴奋地说。

  茌平区通过科技赋能让沙土地变身高产田,冠县则另辟蹊径,通过治沙与富民的结合,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路径。

  近年来,冠县坚持保护优先、修复利用的思路,大力发展沙经济、沙产业,实施“沙化治理+林果经济”的治沙模式,使一个个“沙窝村”成长为“林场村”“果园村”“旅游村”,曾经“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的风沙区,变成了林果飘香的富民绿洲,让沙地林果发展兼具生态“含绿量”和发展“含金量”的双重底色。

  “利用沙土地种植出的梨,色鲜、皮薄、汁多、味甜,非常受欢迎。”从事果品经营30多年的冠县清水镇刘屯村村民刘泉德说。

  “目前,聊城已对全市250万亩沙化土地进行了有效治理,小麦受干热风影响次数较上个世纪末减少90%以上、小麦倒伏概率减少80%以上,我们大力发展小麦玉米、特色林果业,深挖沙土地粮食增产潜力,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黄河故道沙区环境发生历史性转变。”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张景臣表示。

  如今,行走在聊城的黄河故道沙区,昔日黄沙漫卷的景象早已被“林茂粮丰、瓜果飘香、果菜满园”的繁盛景象所取代,聊城250万亩沙化土地的美丽蜕变,正是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缩影。

  当金黄的麦浪取代漫天黄沙,当滴灌管网在沙壤下织就水网,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以“黄金粮仓”的崭新姿态,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生态根基,书写着新时代人地和谐的绿色传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