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给10亩玉米地浇水,得拉着水管在地里守上一整天,现在可好了,村里合作社统一采用智能系统管理,我们在家只需打开手机,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浇地。”通辽市科左中旗门达镇四合村的农户李连生笑着说。如今,在科左中旗门达镇四合村,200亩智能灌溉系统正凭借科技力量改写传统农业的图景,不仅让“吨粮田”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也让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四合村采用智能灌溉系统种植的大田玉米。周芳洁摄
作为典型的农业村落,门达镇四合村曾面临年轻劳动力短缺、农田管理效率低下等诸多难题。自2018年起,四合村的高标准农田交由村集体统一托管。然而,在传统的漫灌模式下,井长管理耗时耗力,设备故障难以做到及时预警,高产密植种植的精准调控更是难以实现。“我们目睹传统灌溉方式既浪费水资源,又导致产量低下,便萌生了引进新设备的念头,开始在村里大力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四合村党支部书记叶明回忆说。2025年春天,门达镇四合村率先在部分地块试点智能灌溉系统,如今该系统已逐步推广至全村8418亩托管土地。
门达镇四合村所采用的智能灌溉系统,由电磁阀、滴灌设备、变频水泵等部件构成。农户仅需通过手机操作,灌溉系统在接收到决策指令后,即可精准启停并调节水量,实现“按需供水”。为消除农户的顾虑,四合村“两委”经协商决定,由村集体出资安装智能灌溉设备。村民王佳才作为智能灌溉的受益者介绍:“起初还担心操作复杂,没想到完全不用我们操心,合作社1个人就能高效完成全村的灌溉调度。”他感慨道:“过去浇地全家上阵都忙不过来,现在不仅节省了人力,还能腾出时间打零工,一年下来多赚了不少钱。”
在农技人员的技术指导下,智能灌溉的显著优势逐渐显现。通过“以电折水”的精准计量方式,每度电折算为5立方米水进行收费,既透明又便捷。数据显示,在传统灌溉方式下,玉米整个生长周期的用水量高达150至200立方米,而采用智能灌溉系统配合0.75升流量滴灌带后,每亩地全周期的用水量仅需123立方米,节水率高达30%。四合村党支部书记叶明自豪地说:“节水的同时,产量也显著提升!如今,四合村的‘吨粮田’已超额达标,亩产稳定在2000至2400斤。”
农户赵文细算了一笔账:“去年我家10亩玉米的亩产为2000斤,今年采用了智能灌溉技术,亩产提升至2200斤。按照当前的市场行情,仅粮食一项就能多收入2000多元,再加上打零工的收益,生活比以前宽裕多了。”农户叶发也补充道:“今年设备运行十分顺畅,未出现任何故障,完全不影响农时,大家对智能灌溉的认可度也随之提升。”
科左中旗门达镇四合村智能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引绰济辽工程实现了有效衔接,其显著的节水效果不仅促进了地下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有力地推动了西辽河生态环境的恢复。目前,通辽市正大规模推广浅埋滴灌等高效节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全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四合村的成功探索,为通辽市深化农业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借鉴。
谈及未来规划,四合村党支部书记叶明说:“村里计划进一步扩大智能灌溉的覆盖范围,目前正积极对接项目主管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相信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依托智能灌溉与土地托管的‘组合拳’,四合村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更多农户共享科技兴农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