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以强有力的监管、精准的整改举措和农民满意度为标尺,高位推动,多方联动开展高标准农田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农田基础设施质量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全面提高的成效,扛牢了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山西省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作为当前各级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工作进行统筹谋划,狠抓落实。
山西省委、省政府把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不高、资金使用监管不严等问题的专项整治纳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集中整治台账,抓总指导,定期进行调度。省纪委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挤占挪用、拖欠工程款等问题作为乡村振兴领域的“小切口”,持续推进问题整改。
同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多次听取专项整治工作汇报,提出工作要求,作出批示指示,从政治上有力保障了专项整治顺利开展。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的整治专班,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判工作开展情况,组织开展专项培训6次,组织人员对14个进展慢、问题多的县直赴现场指导,对农业农村部及省领导批示问题重点督办。全省各级保留现有专班工作人员及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整治责任,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凝聚合力,切实统筹农业农村内部各方人员力量,全力以赴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整治攻坚战和持久战,落实专项整治行动目标任务。
全省各级还构建了项目立项到建后管护全过程监督体系,强化规划设计、项目立项、招投标等项目前期监督。严格项目建设过程监督,开展工程质量监管、施工进度把控、资金使用监督。认真开展验收管理、建后管护、效益评估等项目后期监督,推进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
在排查问题过程中,山西省推行排查全覆盖,通过省市县三级共查、第三方机构核查、举报线索跟踪查等方式确保问题排查无死角。
各项目县聚焦2019年以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持边排查边整治,对每个项目每项设施逐个“过筛子”,将排查发现问题逐一纳入清单,建立整改台账,分类明确整改措施,逐项整改、对账销号,确保彻底整改到位。
市级工作专班深入项目现场,对县级自查零问题的项目重点进行查对核实,形成市级问题汇总清单。省级指导组抽取部分县的项目进行检查,协调解决问题整改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发现总结基层的典型经验、做法。截至目前,省厅累计组织49人次到11市29县(区)下沉调研,市县累计组织2000人次开展问题排查,共发现1837个问题,已整改1709个,整改率93%。
针对农田建设底数不清、数据不实不全的问题,省级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全面摸清已上图入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面积底数、空间分布、坡度等现状,以及存在的非耕地面积、交叉重叠面积、虚报面积、生态保护红线内面积、撂荒、“非农化”等情况的“家底”。
山西省坚持开门搞整治,多途径收集民情民意,持续设立专用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与新闻媒体建立联系机制,对媒体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研判转办,重点跟踪督办,办理结果随时反馈。目前,收到群众举报的46件问题,已办结40件。
在整改方面,山西省明确省市在整改方面的统筹协调、督导的责任和县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省市县均对发现问题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县级对需要上级支持解决的,主动向上级汇报,争取省市的支持,确保问题整改的质量。
明确要求对各县能够立即解决的,做到立行立改;对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整改责任人,持续跟踪问效,按时整改到位。
同时,山西坚持整改环节与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一起抓,整改过程也是建章立制过程,从源头上避免问题回潮、问题反弹,延伸整改实效。省委农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制定了17条举措,进一步规范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在专项整治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引导群众参与、鼓励群众监督为手段,以促进群众受益为标尺,让群众全面全过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针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形同虚设的问题,推行“农民质量监督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施工、验收和管护等全过程各环节的监督作用,提高群众监督在项目竣工验收中的评价权重。通过以工代赈、筹资投劳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工程管护。
通过专项整治,影响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损毁、道路不通、沟渠淤积、用水难、浇地难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据统计,今年以来,山西省共推动修复农用井及泵站146座、桥涵及水闸等设施510座,渠道管道设施164公里,高效节水设施258亩,田间道路459公里,田块修筑94亩,受益群众达1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