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临洮县紧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瓶颈,创新推行村均“百亩田”发展模式,通过“强支部引领、强资源整合、强科技增效”三大路径,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支部引领撂荒土地焕新生
走进临洮县衙下集镇红峪村的“百亩田”示范基地,整齐的田垄间,柴胡、玉米、万寿菊迎风生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红峪村党支部以“整治撂荒地”为切入点,精准锁定生物有机肥试验项目,通过村民议事会广泛征集意见、凝聚发展共识后,迅速组建“土地攻坚小分队”。
“当时听说要整治这片荒地搞试验田,还要流转土地,我心里犯嘀咕。”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赵宗福回忆道,“但驻村帮扶队和村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收益,说每亩有流转金,还能优先务工,这等好事咱必须支持!”最终,小分队成功与26户群众签订100亩撂荒地流转协议。
昔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变身丰收田。“预计这片‘百亩田’今年能为村集体增收5.3万元以上。这不仅是一笔经济账,还是我们盘活闲置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心账!”红峪村党支部书记支庆锋说。
今年以来,临洮县依托基层党组织和群众议事会,先后引导34个村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流转等方式,整治撂荒地2104亩,有效盘活闲置资源,蹚出了一条支部引领、群众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农机助力资源整合增合力
走进临洮县峡口镇连片的“百亩田”,轰鸣的农耕机在田间穿梭,划出一道道笔直的线条。
“以前种20亩地,全家老小得忙活大半年。现在托管给农投公司,打个电话就能安排机械种庄稼,太轻松了!”站在地头的普济寺村村民普政统笑着算起收益账,将土地托管后,不仅每亩种植成本下降100多元,自己还能腾出时间去务工,一年下来多挣1万多元。
这样的转变,源于峡口镇构建的“镇农投公司+村级服务网点”双轮驱动体系。峡口镇农投公司统一调度30多台(套)大型机械组成“专业服务队”,13个村级站点化身贴心“田管家”,农户只需一个电话,耕、种、管、收全链条服务就能送上门。目前,全镇投入各类农机具100余台(套),机械作业覆盖率超80%,平均每亩作业成本降低25%。
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机合作社16家、村级农机服务队54支,18个乡镇农投公司实现农机全覆盖,年服务面积达200万亩以上,亩均减少人工成本500余元,推动各村集体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项目带动集体增收惠民生
“过去,我们的种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产量低不说,还跟不上市场行情。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地,收入还不如外出务工半年多。”龙门镇东二十里铺村党总支书记张震道出了农村传统种植的共同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龙门镇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把有机蔬菜种植作为产业升级和群众增收的主导方向,打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蔬菜产业化联合体——临洮有机蔬菜现代科技示范园。
“项目的活力,在于创新的联农带农机制,这个项目是我们落实‘百亩田’模式提质升级的关键举措。”龙门镇镇长李雷表示,种植大户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将示范园的321个大棚整体出租。各种植主体运用统一育苗、统一移栽、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全产业链种植模式,实现有机蔬菜种植标准化。
“我有两个蔬菜大棚,这两年种辣椒一年能收入5万元左右,我们老两口过日子是绰绰有余!”家住龙门镇二十里铺村槐树社的张伟一边采摘辣椒一边说。
“项目完全建成后,可直接吸纳本地1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实现务工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土地入股、管理服务费等途径,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40万元以上的收益。”李雷指着正在施工的连栋温室介绍。
此外,临洮有机蔬菜现代科技示范园还引进和培育普罗旺斯番茄、串番茄、彩椒、水果黄瓜、水果萝卜、上海青、芹菜等特色有机蔬菜品种,推行“茄果+叶菜、早熟瓜果+萝卜、大棚芹菜”的多茬轮种模式,实现了多茬、全季、高效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进一步提升了示范园的经济收益。
不管是撂荒地的整治、农机服务队的设立,还是示范园的建设,都是临洮县创新推行“百亩田”模式的鲜活注脚。“我们将持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汇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发展,全面开拓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崭新路径,让乡村振兴更有成色。”临洮县委组织部部长陈彦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