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数据、AI算法为特征的智慧农业正在深度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
2024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底,智慧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助力粮油作物和重要农产品节本增产增效的作用全面显现,先行先试地区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基本实现,全域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机制路径基本成熟,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32%以上。
作为中国农业“国家队”的北大荒集团,在这场智慧风潮中做出了哪些应对?又是如何站稳脚跟,端牢“中国饭碗”?
在北大荒信息公司一块大屏前,技术人员轻点鼠标,打开中国农垦用地“一张图”系统。
在这里,我们看见:辅助驾驶插秧机缓缓驶进稻田,转眼间,一行行笔直的秧苗插进稻田里;
在这里,我们看见:无人机舱徐徐展开,一架架农事无人机数秒之内即直插云霄,依据设定路径对农田开展巡查;
在这里,我们看见:种植户坐在家中,利用手机App就能查看水稻生长情况,从耕地、插秧、喷药、灌溉到收获,一目了然。
中国农垦用地“一张图”系统依托北大荒集团农业应用场景,涵盖了智慧农业公共服务、集团运营业务管理数字化、智慧农业技术规模化应用、智慧农场建设等重点内容。
依托这张“图”,万亩智慧农场、千亩级“AI+场景”智慧农业示范区和百亩级智慧农业试验区也在酝酿之中。
在“一张图”里,我们看见了“未来农业”。
从“糊涂账”到“透明账”,每一寸土地拥有“数字身份证”
看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众是否还记得“山河社稷图”这件法宝?这张图里面有天有地,有山川河岳、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农垦用地“一张图”系统就是一幅现实版的“山河社稷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各类研发系统,将北大荒的各种资源以数据模式绘进“一张图”。
“北大荒以国有土地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建立地块级资源底图。围绕业务需求,将耕地、林、草、水、湿地、水利设施、不同作物、积温带、基站、物联网设备等多要素数据进行归集上图,已经形成20余个专题,600余个图层数据。”北大荒信息公司董事长兰天义介绍。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张图”通过业务系统数据的归集和融合,可视化、直观化掌握垦区资源情况,提高管理者指挥决策效能。
“在‘一张图’内,你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地块的基本信息,比如种植品种、种植历史以及全过程种植记录,还能看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H值等,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兰天义说。
通过“一张图”,管理者轻点鼠标就可以查看垦区26万个地块的数字档案,包括耕地类型、土地承包面积、种植品种等信息。在数字地块中,可以看到地块基本信息、种植户档案、种植档案,还可以通过摄像头记录查看田间视频影像信息,指导服务农业生产。
打开“一张图”系统,可以看到土地承包管理系统、农机管理系统、安全应急管理平台、耕地资源管理系统、种植管理系统、畜牧管理系统、林草湿地管理系统、农业保险平台、北大荒农服App、线上农业经营贷款系统、成本效益分析等19套农业领域专项系统。
“一张图”通过数据融合搭建各类专题服务。比如种植作物分布精准统计、补贴精准发放、保险精准理赔等功能,为需求部门提供高效的管理工具,使农业管理更高效,业务数据也为智慧农业基础模型提供数据积累。
依托“一张图”,北大荒信息公司还开发出“耘图”规模化种植管理平台。该平台以数字化手段管理规模化家庭农场生产种植,为北大荒集团4800万亩耕地、60万种植户、78万台(套)农机具建立了“身份证”,形成覆盖“天空地”、贯通“产加销”的数字治理生态。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构建农业“智慧神经网”
如果说“一张图”是土地的“数字身份证”,那么“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就是北大荒集团在农田里构建的“智慧神经网”。依托“一张图”数字底座,一场用科技“武装”的农业变革正在北大荒各个农场上演:
天上,48颗卫星只需2小时即可完成全省、全垦区主粮作物长势监测,影像数据经91个算法模型处理后,生成作物长势监测图、病虫害预警图等,为农事决策提供“天眼”;
空中,无人机巡田平台统一管理各类无人机,任务下达后即可按程序设定自动起飞并回传影像,让农田里的“蛛丝马迹”无处遁形;
地里,7321台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土壤墒情、虫情、苗情数据,智能感知设备覆盖464万亩农田。
依靠“天空地”一体化感知体系,高频次、高密度、高精度的田间监测成为现实。系统可实时获取作物生长动态、病害发生情况、土壤环境参数等关键数据,再经AI算法处理生成可视化作业指导方案,驱动无人机实施动态变量施肥与靶向植保作业,最终形成数据驱动的智慧农业生产体系。
在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分公司,公司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马磊介绍,平台运用AI算法生成的巡田“处方图”在水稻夏管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无人机巡田获取的数据,在平台上以不同颜色呈现。屏幕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水稻长势情况:红色代表水稻生长情况较差,提示农户及时进行补肥、防虫、防草等田间管理;蓝色代表水稻长势良好,少量施肥就能保障水稻正常生长。”
“处方图”可以显著提升肥料利用率,是八五六分公司打造“全域数字水稻农场”的重要一环。马磊认为,这项技术的应用从观念上改变了以往田管施肥靠经验的“老办法”。“对土壤肥力不同的地块实施变量施肥,缺肥的地块多施,肥量较多的少施,能达到均衡施肥的目的,既科学用肥又节约成本。”
正是依靠“处方图”技术,让八五六农场第五管理区的种植户李丹尝到了甜头。他家120亩连片水稻种植地块全部应用了“处方图”技术,系统自动生成“处方图”之后,技术人员将这张图导入无人机,无人机随即会根据“处方图”对李丹的水稻田进行自动作业。“高效的肥料利用率,让作物长势更均匀,达到增产5%~10%的目标。”李丹说。
如今,智能装备管理平台已覆盖北大荒111个农场,接入8.4万台智能装备;智慧灌排系统覆盖54个农场,1.8万余个智能闸门管理灌溉用水。
星火燎原。一大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已然建成;八五五农场实现大豆智慧制种全流程数字化,大幅提升大豆制种的纯度和质量;鹤山农场以“处方图”为核心,打造以变量施肥为核心的智慧种植模式,施肥与地力水平匹配度提升20%。
从“田间地头”到“掌上指尖”,让数字服务“触手可及”
“过去办理补贴要跑一周,因为必须要回到农场确认签字。现在手机点一点,钱就到账了。”在哈尔滨街头,来自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尾山农场的种植户闵强一边说一边用手机向记者展示着北大荒农服App的界面:2025年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18万元已到账;秋整地、托管费等收支明细一目了然,“现在补贴信息会在App上公示,在手机端就可以确认,再也不用来回跑,一天之内就能全部办完。”
闵强是长期在哈尔滨工作的一名外卖小哥,2024年他一共托管种植120亩大豆。北大荒农服App不仅记录了每亩地收益,还可以看到秋整地、土地承包费、托管费以及春播等方面的详细成本。
更让他惊喜的是,通过App的“农作物长势”功能,便能看到他所在的规模家庭农场地块中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影像。“就有种人在城里送外卖,地里的庄稼‘自己长’的感觉。”闵强笑着说。
同样对北大荒农服App赞不绝口的,还有来自北大荒闫家岗农场的种植户宋敏,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2025年她共办理贷款25万元,通过集团统一和银行合作,为农户节约利息,一年期利息只有2.8%。
“以前得到银行窗口办理线下贷款,需要农场提供承包合同、土地证明,再拿到银行,没有六七天办不下来。现在线上就可以查到农户准确的土地信息,再也不用来回折腾,最快1小时就能办完,太便利了。”宋敏说。
这款北大荒农服App,正是“一张图”系统在科技服务端的延伸。2021年,北大荒农服App正式在黑龙江垦区进行全覆盖式应用,目前已覆盖60万农户,将农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缩短至“指尖”。
农业金融服务持续发力。自2021年至今,北大荒农服App线上收费累计超过1000亿元,农业补贴发放超过200亿元,线上14家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累计超过290亿元,为农户节约利息近4亿元;农业综合服务创新升级。新研发的“滴滴农机”功能提供农机撮合、维修保养、农机加油、补贴公示、农机调度等一站式农机服务;农情信息服务及时发布。设置地块级的小型气象站,气象信息可以达到小时级精准度,天气信息在App上每2小时更新一次,有效指导农户施肥打药;“粮食交易”板块用心搭建。目前粮食交易挂单500余个,成交超180单,成交金额超千万元。
从“人力经验”到“AI算法”、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从“单一产量评价”到“品质效率提升”,“一张图”已为我们绘就未来农业的全新图景,农业生产领域的智慧变革已成必然。
未来已来,一场农业“脱胎换骨”式的改变正在北大荒乃至中国悄然发生,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