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酸化耕地治理模式——《古法新酿破解酸化耕地治理难题案例》成功入选湖南省农耕文化与耕地保护十大优秀案例。
桃源县既是全国产粮大县,也是全国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2023年以来,桃源县传承耕地改良古法,深挖农耕文化中“种养结合、用地养地”智慧内核,融合现代土壤调理技术,创造性地采用“石灰质+N”酸化耕地治理模式,推动项目区8万亩酸化耕地pH值从治理前的5.17提升至5.47,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千克增加0.27克,碱解氮、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平均提升30%以上,水稻亩均增产近67公斤。
“现在的土地越来越软,土壤肥力增加,病虫害减少了。”桃源县漳江街道高桥社区种粮大户乐在福告诉记者,通过治理土壤酸化,水稻亩产提升了近50公斤,化肥用量亩均减少约15公斤,农民实实在在地受益。
桃源县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任陈志军介绍,桃源县过去长期受到土地酸化、地力降低等问题的困扰。针对这些情况,当地积极探寻治理路径,形成“古法新酿”特色模式:一方面,传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生石灰施用等土壤改良古法;另一方面,融合智能监测、土壤检测、机械化作业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后,桃源县每年化肥减量约1500吨,实现了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双提升。
“古法新酿”的桃源智慧,既有力破解了南方酸化耕地治理难题,又成功把“桃花源里好耕田”的美好愿景变为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