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新化县水车镇的崇山峻岭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国际灌排委员会认定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紫鹊界梯田,如大地的指纹,镌刻着农耕文明与自然共存的千年智慧。这片面积约6万亩的梯田群,滋养着7个行政村的1.6万居民。凭借“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禀赋,当地孕育出独特的稻作梯田系统,而其中牛耕技术的运用更是生动映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理念与文化景观。人与牛建立了超越单纯生产关系的特殊联结,构成了紫鹊界梯田上的生命共同体,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中一抹独特的生态亮色。
陡坡上的默契协奏。在紫鹊界,500余级的梯田分布在海拔500至1200米、坡度25至40度的险峻山坡上。世代选育的紫鹊界黄牛,以其柳叶形耳朵、约400斤的轻巧体型和显著肩峰,成为人们梯田农耕的最佳搭档。“这些牛走山路稳当,力不大不小正好。”村民罗崇铁这样评价道;通常情况下,公牛会在两三岁时被阉割,此举旨在使其性情变得更为温顺,并增强其耐力。术后15天的精心护理期,饲喂甜酒、米饭等营养品,体现了村民对牛的珍视。小牛阉割后便开始接受耕作训练。借助“转来”“吪”等口令配合曲木农具,通常三个下午即可掌握基本指令。但要达到真正的默契,需要一个春耕周期的磨合,就像村民罗崇平所说,牛和人一样,要相处久了才知道脾气;从秋收积肥、春耕犁耙,到插秧前修整田埂,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与牛的精密协作。一头牛的年产粪量可满足2亩梯田的肥料需求,人与牛合力完成的翻耕则促进了肥料与土壤的充分融合。这种延续数百年的耕作传统,不仅是生产方式的传承,更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体现。在陡峭的梯田间,人与牛默契协作,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农耕乐章。
屋檐下的温情守护。在紫鹊界,人与牛的共生关系融入日常生活与情感文化,织就一幅温情画卷。走进传统干栏式民居,牛栏往往紧邻人居。村民杨乔华说:“人住半边,牛住半边,就像一家人。”考虑到山区多雨潮湿,牛栏设计考究,南北朝向利于通风,铺垫干草,冬日糊窗保暖,细节之处尽显关怀;四季更迭,紫鹊界村民形成了独特的养牛方式:春季采集节节草等补饲,盛夏将牛送往千米高山避暑,秋凉接回可能已怀孕的母牛,寒冬备足晒干的稻草。村民邹运泉说:“我小时候跟着父亲上山接牛,那时候牛怀了崽,全家人都会特别高兴。”村民对孕牛和病牛更是格外关照,喂食甜酒、米饭等营养品,用姜葱水治疗疾病;集体化时期的“私养公用”制度,使牛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养牛可折算为50个劳动日的工分,牛粪也能换取粮食,这对当年多子女家庭尤为珍贵。村民罗教华回忆:“谁家养了壮实的牛,工分多,日子就好过些。”这种互利关系,凝结为紫鹊界人独特的集体记忆。在紫鹊界,牛不仅是重要的生产伙伴,更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成员,双方彼此依偎,人与牛共同书写着和谐共生的生态篇章。
仪式中的传承对话。“朝廷的战马,农民的耕牛”——这句代代相传的古谚,道出了牛在当地的神圣地位。相传,玉帝遣地藏菩萨化牛助农,李广仙人补足其四蹄,这些神话传说使牛被赋予神性;这种信仰衍生出独特禁忌:村民绝不亲手宰牛,须请披蓑戴笠的屠夫代劳,唯恐被牛魂记认。若遇牛跪地流泪等具有灵性的行为,全村人会视其为吉祥之兆,从而对牛细心照料直至其自然终老;牛的交易与驯化过程也充满仪式感。购置新牛必查黄历择吉日,交易后卖方需焚烧纸钱禀告祖先。村民会选择天干地支中带“竖笔”的日子训牛,认为此时牛学走直线最快。这种古老智慧,衍生出“单牛独训”的禁忌,村民深信若同时训练两头牛,会分散土地神赐予的灵性,导致其中一头永远学不会耕田。
在陡峭梯田间,人与牛默契协作;在日常生活里,人与牛温情守护;在神圣仪式中,人与牛灵性对话。二者共同肩负着梯田农耕文明活态传承的责任,为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