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山西永和:240马力铁牛上梯田

2024年05月20日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最为蜿蜒的是晋陕峡谷、吕梁山南麓的乾坤湾,黄河像一条巨龙奔腾前行;在这里,同样蜿蜒的还有黄河东岸边上的十万亩“永和梯田”。

  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坡头乡呼家庄村村民王侯平的家就在这里。地多人少,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刨个坡坡,吃个窝窝不是一件难事,但是,生活过得像乾坤湾一样美,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

  2021年,一个叫作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工程,点燃了王侯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1年,永和县被确定为山西省宜机化改造项目试点县。秋天,王侯平家里的60亩梯田开始改造,不仅没有耽误第二年的农时,原来亩产只有600斤的高粱地,2022年创出1200斤的高产。

  后来,王侯平和乡亲们的土地经过农业生产托管,成为山西省旱作高粱产业集群的万亩高粱示范基地,规模化种植晋糯高粱,与四川郎酒集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通过‘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托管’的探索,土地生产力得以提升,新型生产关系得以重构,现代农业迈出坚实步伐,我们找到了符合永和县情、农情的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路子。”永和县委书记高永贤说。

  33亩地雇骡子得种20天

  永和县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纵横交错的大大小小2500多条沟道中,35万亩耕地70%以上是丘陵山地。这里的人们使用人力、畜力在“窄条条”“小块块”上耕作的“老传统”沿袭了千百年。

  “我家有33亩坡地,即便雇骡子也得20多天才能耕完,花钱不少,还得一天两送饭。”桑壁镇郑家垣村56岁的村民吴直明说。

  这33亩地一直是吴直明的欢与悲。每年到春耕秋收时节都是他最劳累且最无奈的时节。地的坡度太大,拖拉机进不了地,只能找当地的牲口进行春耕,畜力小耕作浅不说,坡度太大存不住雨水,耐不住旱。

  更难的是,近几年村里几乎没有牲口了,有且仅有的一头骡子是他每年这片地唯一的指望。每天雇人用骡子耕地,一天就得300多块工钱,近30亩地少说也得20天。不这样耕就得撂荒,别人家的地早早的就机械耕完了,自己还得在地里晒着。

  “也想过其他办法,有了‘气死牛’微耕机以后,我尝试着买了,能不能气死牛不知道,反正能把我累死,‘气死牛’一上手,脸上的汗就不停地流,辛苦完春耕还得愁秋收,看见别人家地里收割机来回跑,自己还得人扛,关键是收成还不好。”吴直明说。

  王侯平说起自家那60多亩地也是眼泪。2010年,他家的坡地改成梯田,“单车变摩托”的喜悦没有多久,老大难又遇见新问题。3到5米的条带地没种了几年就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同步了。随着农机具越来越大,他们的地块限制性也越发明显。拖拉机在地里不能转弯,只能倒着进去进行耕地,慢慢地很多农机都优先选择大地块,他的地只能在赔着小心和农机手说好话中焦灼地等待。

  “更要命的是,地块太窄,靠墙的两行不通风几乎没收成,靠边的两行不耐旱,也不太理想,一条地能保障收入的也就中间的三四行。”王侯平说。

  “永和县在启动宜机化改造项目时,就确立了要让大马力农机下沟上山的思路,争取将能改造的地块一次性改造到位。”永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杨景宁说。

  据介绍,永和县建立了由县委书记、政府县长任双组长的宜机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科学规划设计、严格参数设置,以满足各类农机全程全面作业。改造后的地块,宽度从原来的3-4米扩展到10米以上,最宽可达30米以上;地块平均面积从原来的不到1亩增大到1.8亩以上,最大可达20余亩,为大型农机具机械化作业提供了硬支撑。

  永和县有了240马力拖拉机

  “粮食不减产、农户不受损、土地承包权不影响,确保改一片、成一片、群众受益一片。”永和县委副书记胡国华说。

  2021年,永和县站在新的起点上,结合永和耕地差的现状,从县级财政中加大项目资金配套,将每亩改造标准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持续推进宜机化改造工作。

  三年来,永和县累计投入5600万元、先后在望海寺乡白家腰村、桑壁镇郑家垣村等6乡镇16个行政村,实施宜机化改造2.2万亩,受益农户达到530余户。其中坡头乡任家庄村、呼家庄村,望海寺乡郭家村,3个村实现宜机化改造整村推进。同时在望海寺乡郭家村探索并推行了“一户一片田”改革,为农业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推行反坡式梯田改造、地块归并整理、田间路修整这三种模式,适合哪种用哪种。”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介绍说。

  据了解,地块互联互通模式以修建田间道路为主,通过削坎、填沟、搭接等方式完善田间耕作道,实现地块与耕作道、耕作道与外部路网互联互通。

  “农机具在这类梯田作业时就像削苹果皮一样,种的时候由下向上,盘旋而上,整个丘陵地块作业一气呵成。”田华说

  坡耕地改造模式则是通过对坡耕地削高补低,改造成反坡式梯田。

  “这类地块的特点是保水、保土、保肥,泥沙流失率可减少50%,水土流失治理度能达到80%,单位亩产可提高20%以上。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提供了可以复制的经验。”田华说。

  地块归并模式则是对走向相同、高差相近的地块进行并整,对折弯多、弯度大的地块去弯取直,尽量延伸农机作业线路,对椭圆状的丘陵山体采取螺旋式通道、回环式布局方式归并改造,实现地块利用率最大化。

  “可以最优化梯田的有效种植面积,提升亩产单产。”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郝建明说。

  2021年以来,永和县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35个,新增农机1600余台,全县农机保有总量达7915台,改造后的区域综合机械化水平由30.8%提高到85%,以现有农机装备能力,全县可在25天内完成春耕作业。

  “现在,永和县最大的拖拉机240马力,宜机化改造后的地都可以进去。2018年以前,县里的农机以60马力为主,2018年到2021年之间最大马力是140马力,2021年以后240马力的拖拉机开始出现。”年轻的“老农机”郝建明说。

  小农户摇身变新农人

  “看,再也不用在地里下苦了。”改地的那一年,永和县坡头乡任家庄村村民张永平每天坐在高高的山坡上,亲眼看着大型挖掘机、装载机在自家耕地里削坡填沟,去弯取直,把一块块宽两三米的“窄条条”改造成了13米宽、30米长的“大块田”。改完的那一天,他拍下一张又一张照片发给在外地打工就业的亲人。

  “这下改造的大型机械都能进到地里,都有路,路方便,机械耕地也方便,种地成本大大减少,收成成倍增长,种粮食我们更有信心了。”望海寺乡李家垣村村民贺让红高兴地说。

  2023年春天,桑壁镇郑家垣村村民吴直明和全村乡亲的1400多亩地小田并大田改造完成后,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人扛驴驮”的时代。吴直明还第一时间联系当地的农业生产托管合作社对自己的耕地进行了全程托管,2023年秋季,他的这片地种的谷子卖了7万多,是改造前原来收入的两倍有余。

  原来20天的硬活儿,现在不到一天就轻松解决。宜机化彻底“解放”了吴直明,他很快找到了额外的营生,成了当地农机合作社的农机手,华丽转身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为乡亲们代耕代种,既有农业经营收入,又有农业服务收入。

  同样发生华丽转身的还有永和县的农业。宜机化改造开辟了永和县农业机械化的新天地,在农业生产托管的助力下,装备一批新农机、引进一套新技术、培育一个新主体、发展一片新产业,打开了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最显著的变化是粮食生产由‘广种薄收’实现‘丰产丰收’,宜机化改造从小的方面来讲,是惠民生,让种粮的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从大的方面来讲,实现了大面积单产提升所需的机械化播种技术有地可落,保障了粮食安全,实现了黄河流域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永和县委书记高永贤说。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