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四平市顺邦农机制造有限公司自2012年首款秸秆饲料打捆机问世以来,以“让秸秆变黄金”为使命,历经十余年深耕,从填补国内行业空白的“拓荒者”,成长为拥有200余项专利、连续8年全国销量第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产品荣登“中国品牌榜”。公司董事长魏德胜以农民之子的赤子情怀,带领团队在秸秆处理设备领域突破技术壁垒,推动“顺邦造”农机走进全国15个省市,年转化秸秆400万吨,为守护黑土地、助力农业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力。
创业:从木工学徒到农机产业“拓荒者”
2010年,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木工出身企业家魏德胜,目睹家乡田间焚烧秸秆的浓烟,立下“让秸秆变废为宝”的目标。当时国内秸秆处理设备完全依赖进口,一台高端打捆机售价超百万元,农民只能“望机兴叹”。“我们不能让黑土地的‘养料’付之一炬,更要让中国农民用上买得起的好农机。”魏德胜带着16岁当学徒时的钻劲儿,踏上了从零开始的研发之路。
创业初期,团队人员南下河南学技术、北上内蒙古看设备,长期在田间地头收集农户需求。2012年,第一代顺邦秸秆打捆机样机下线时,团队兴奋地在打地铺的车间庆祝,但次年田间测试时,破碎效果差、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暴露无遗。“宁可不卖一台机,也不能砸了口碑。”魏德胜果断决定回炉再造,累计投入1500万元,历经37次技术改良,终于在2014年推出第三代顺邦秸秆饲料打捆机机型,攻克了玉米秸秆粗硬、节头破碎等难题,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的技术让牛羊采食率提升40%。“创业前,我总觉得‘创新’是高大上的词,直到真正扎根农田才明白,创新就是把农民的‘急难愁盼’变成研发清单。初代机失败时,有农户说‘你们要是放弃,我们又得烧秸秆了’,这话比任何技术参数都更有分量。”今非昔比,魏德胜感慨万千。
创新:从“跟跑者”到行业“标准制定者”
在营销端,顺邦首创“直播卖农机”模式,40万+粉丝的农机直播间里,技术人员现场演示粉碎揉丝效果,农户线上“云试车”。“我们不仅卖设备,更打造‘秸秆经济生态圈’。”魏德胜介绍,公司构建“销服一体化”体系,多家经销商化身“田间服务员”,提供从设备操作到秸秆收储的全链条服务。如今,顺邦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60%,两次登上央视《我爱发明》,成为行业唯一的“企业标准领跑者”。“早年
去国外展会,人家说‘中国农机只会仿造’,这话刺得我睡不着。现在我们的设备出口到俄罗斯、中亚等地,外商指着北斗屏问‘这是你们自己的技术?’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中国智造’的分量。”魏德胜感言。
2018年,顺邦迎来关键转折——迁至新厂区,开启了“智造”升级之路。从手动控制到北斗智能联网,从单一打捆机到秸秆处理设备矩阵,公司以每年推出1-2代新品的速度刷新行业纪录:2020年,机型实现自动称重、除雪转筛;2021年,第九代机型搭载物联网,用户可通过手机APP监控作业数据;2022年,搭载物联网的第十代秸秆饲料打捆机让用户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控作业数据;2025年,第十三代秸秆饲料打捆机更是推出自走式青储裹膜一体机,填补了国内大型青储设备农机的空白。
创智:从“制造企业”到乡村“赋能者”
“企业的价值,藏在对土地和农民的反哺里。”数据显示,全国1.3万台顺邦设备年减少秸秆焚烧碳排放1200万吨,相当于植树6.5亿株,更为农民带来“农业的另一半收入”超3亿元,“顺邦草”成为畜牧养殖的“黄金饲料”。
如今,顺邦正以“双轮驱动”开启新征程:总投资2.2亿元的“智慧农机生产制造基地”已经开工建设,2026年底建成后将实现数字化车间、智能仓储和新品孵化三大功能;同时,公司向秸秆高附加值利用延伸,研发秸秆造纸、秸秆板材、秸秆模塑等,谋划“顺邦优米”“顺邦肉食”“顺邦养生”等全民健康产业链全生态绿色品牌。顺邦不仅要做农机制造商,更要成为现代农业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魏德胜指着厂区内的试验田,那里的秸秆有机肥已让玉米亩产提升15%。“创业时想的是‘让农民买得起机器’,现在想的是‘让机器为农民创造更多价值’。看到农民们开着顺邦农机奔小康,看到黑土地因秸秆还田更肥沃,才懂什么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魏德胜对企业发展信心十足。
从田间地头的“草垛难题”到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顺邦农机的十余年蝶变,是中国农机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缩影,更是民营企业扎根实业、服务“三农”的生动展现。当北斗信号掠过金色麦浪,当智能打捆机在田垄间画出优美弧线,魏德胜和他的团队正以“拓荒牛”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续写更多“黑土地上的创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