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定制土壤“营养餐” 治好耕地“酸化病” ——广东省南雄市开展酸化耕地治理

2025年05月15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眼下,正是早稻返青分蘖的关键期。广东省南雄市全安镇古塘村种植大户邓福祥的稻田里,满眼青绿的早稻分蘖充足,叶片肥厚,长势挺拔。

  邓福祥看着田里早稻喜人的长势,乐得合不拢嘴:“这两年,咱这块地用上了治理土壤酸化的配方‘营养餐’,耕地的肥力上来了,稻子的产量品质也好了。看,我的这块田,比旁边的田块,早稻返青得更早更好!”邓福祥指着旁边的对照田块告诉记者,近两年,他种的200多亩双季稻田块,经过前期专家们的“把脉问诊”,全部吃上了“量身定制”的科学配方“营养餐”,多年的耕地“酸化病”治好了。

  2023年,南雄市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自此在这块粤北重要粮食生产县的广袤田野上,打响了以科技为引领的“耕地保卫战”。日前,随着酸化耕地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这片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邓福祥所说:“养好了地,才能持续产粮,我们农民的日子更有奔头喽!”

  量身定制“营养配方”降酸阻酸控酸效果好

  珠玑镇长迳村种植大户李小兵,是个种田“老把式”,然而近些年,他发现,祖祖辈辈种的这块地,变得越来越难种,土壤跑水跑肥,花生空壳,稻谷有很多秕粒,田里病虫害越来越重。经相关部门鉴定,这块耕地已经严重酸化。

  土壤为什么得了“酸化病”?李小兵百思不得其解。

  “土壤营养失调,出现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南雄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姚伟成一语道出其中玄机。

  良好的耕地基础,是粮食持久稳定增产的关键。而保育耕地和粮食增产之间,天然存在着“用”与“养”难以兼得的矛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合理的化肥施用方式,曾是导致南方耕地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追求高产,农民加大化肥投入;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下降,进而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为提高产量,农民加大投肥,土壤酸化更加严重……如此循环往复,制约着粮食的可持续增产。南雄市境内耕地57.06万亩,其中强酸化(土壤pH值<5.5)耕地23.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2.61%,严重制约着南雄市粮食产能的进一步提升。

  2023年,南雄市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在全市耕地酸化较严重的西北山区乡镇,治理酸化耕地8万亩,邓福祥、李小兵的地块成为首批治理示范区。

  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农技专家团队为邓福祥、李小兵的田块分别开出了不同的“营养配方”:邓福祥的田块,每亩施用65公斤土壤改良剂,配套增施有机肥,为土壤培肥降酸;李小兵的田块每亩施用65公斤土壤改良剂,配套进行秸秆还田,为土壤增碳减酸。

  每一个关键农时节点,农业农村部门都会为邓福祥、李小兵免费发放物资、进行技术指导。一年下来,邓福祥欣喜地发现,水稻返青快了,花生空壳少了,稻谷结籽率也高了,当年双季稻每季亩产800~900斤上下,用了有机肥,化肥施用量也减少了。

  南雄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南雄市针对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种植区土壤严重酸化的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制定了以“降、阻、控”为核心的土壤酸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3套:“改良剂+秸秆还田”的增碳减酸技术模式、“改良剂+有机替代”的培肥降酸技术模式和“改良剂+绿肥还田”的生态治酸技术模式。

  农机农艺配套融合适配山区耕地推广效果好

  南雄市地处粤北山区,境内耕地细碎,流转了200亩耕地的邓福祥,在细碎的耕地上种植双季稻,有机肥作业效率低、成本高。

  为解决山区耕地酸化治理问题,南雄市推进酸化耕地治理减工降本,积极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将普通拖拉机改装成改良剂撒施机,项目全程简化农事操作和优化农艺标准,构建了农机农艺协调融合的治酸机制,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同时通过与种植企业、农村合作社以及肥料企业等合作,建立了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组织结构和市场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结构两个技术推广网络,推动酸化耕地治理产品和技术的大面积应用示范推广。目前,南雄市累计推广酸化耕地治理技术22万多亩。

  项目资金有限,项目区范围只有8万亩,如何以点扩面,发挥出更大效益?南雄市结合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模式县项目等,2023年至2024年度统筹叠加资金7390万元。同时结合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采用不同技术模式提高耕地质量,与病虫害智能物联监测预警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等设施设备有机结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打造一批数字农田、智慧农田示范工程。

  治理成效不仅仅表现在产量上,同时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邓福祥说,现在他种地更注重“养地”了:“以前总想着多施肥多打药,现在学会了科学配方培肥。”这种变化正是南雄市推进农业生产长效可持续的真实写照。

  经过两年酸化耕地治理,南雄市项目区耕地土壤pH值提高了0.45个单位,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7.96%,酸化问题有效改善,耕地肥力水平稳步提高。测产显示,2024年项目区晚稻平均亩产464.25公斤,较全市平均每亩增产15公斤。花生、玉米和烟草等粮油和经济作物出苗率不齐、花生空壳率高、烟草枯萎病等问题得到改善,产量和品质、农民种植效益显著提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