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耕作业(央广网发铁岭市委宣传部供图)
央广网沈阳11月5日消息(记者李子平)11月4日,在辽宁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的张庄合作社,两座玉米烘干塔同时点火,一辆辆运粮车卸下金黄的玉米,经过称重、脱粒、烘干,玉米粒被装进铁路集装箱,陆续销往福建等地。
今年,张庄合作社通过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又迎来了一季丰收。“单种大豆每亩的产量在500斤,兼种玉米,玉米亩产能达到1800斤,大豆产量也能达到每亩300斤,这样保证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增产、增效又增收。”张庄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介绍。
玉米收获(央广网记者李子平摄)
铁岭市的粮食产量占辽宁的四分之一,玉米播种面积超过650万亩。今年,当地在主产区创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区5个,重点将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等技术向示范区集成,并在示范区内推广高产新品种、高效新技术,玉米产量最高地块达2200斤/亩。
算好增收账,更要算好生态账。辽宁是东北黑土地的重要分布区,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80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36%。近年来,辽宁省通过采取工程、农机、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着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
眼下,辽宁部分地区的秋耕已进入尾声。在铁岭县的玉米大田里,一台台旋耕机驰骋在田间,翻起厚厚的土层。今年,当地继续将保护性耕作作为黑土地保护的“一号工程”推进,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
一边收割,一边进行秸秆粉碎(央广网发铁岭市委宣传部供图)
“保护性耕作最大优势就是不用烧秸秆,秸秆直接还田良性循环。”赵玉国向记者介绍,通过归行技术,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集中放置成行,两行秸秆之间留出空地用于播种,第二年,待秸秆腐熟成有机质,就可以在上一年播种的地方放秸秆,在秸秆腐熟的地方播种,每年依次循环倒茬种植。
“秸秆腐烂之后,变成营养补充养分,等于给黑土地盖上了一层‘被子’,让黑土地变得更‘有劲’。”昌图县种植大户李忠华告诉记者。
通过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辽宁已在各地建立核心示范区17个,累计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近1500万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