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坚决执行“两个最严格”制度,坚持“保护、控占、补充、监督”多管齐下,“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多措并举,将耕地保护责任向基层延伸、层层压实,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全面打造“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实现块块耕地“有人管”“管得好”,连年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构建起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
织密“大网格”
区域清、责任明,实现了“块块有人管”
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党政同责,构建起“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农民是‘第一守护人’、大家管大家用”的共同责任机制,滨州市自2020年10月起,在全市域范围内,建立了以行政村为网格基本单元的县乡村三级“田长制”管理体系。全市共设立“田长”5410名,其中一级8名,由各县(市、区)长、市属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担任;二级91名,由各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三级5311名,由各村(居)主要负责人担任,实行“上级监督下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逐级负责机制,实现了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
明职责。市县乡三级相继出台了“田长制”工作方案,各乡镇(街道)结合各自实际,细化二、三级田长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将田长名单主动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在交通要道、田间地头、村民健身广场、村委会办公室等处设立了“田长制”永久固定标志牌,其中每乡镇不少于3块,各村至少1块,做到保护区域图、田长姓名、联系电话及工作职责等内容一目了然,实现了每地块都有“管事的”。
广宣传。通过出动宣传车、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材料、进村入户讲解、发送宣传短信等多种形式进行“田长制”知识宣传。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出动宣传车500余车次,绘制或悬挂标语1300余幅,发放宣传材料5.7万份,解答群众问题700余人次。无棣县在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图、三级田长职责及举报电话等信息,做成宣传栏式标识牌在村居健身广场或道路两侧进行公示,让每一位村民参与监督的同时,还与当地移动公司合作,高精度推送公益短信4万余条。全方位的宣传,使“田长制”基本实现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村村“大喇叭”响起来了,“管好地、多打粮食”成为村民们茶前饭后的热议话题,基层群众参与热情大幅提升,为“田长制”落实奠定了基础。
细核查。对纳入“田长制”管理的图斑进行拉网式、地毯式摸排,内业核实图斑的现场种植情况及边界,外业到实地进行勘测,做到不缺图斑、不漏地块、地图相符,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并单设了专项数据库;要求各县区、镇街主要负责同志对上报的数据签字背书、负总责,确保不错报一个数据、不漏查一处地方。在精准摸排基础上,全面了建立工作台账。市级自然资源部门对纳入“山东省耕地保护动态监管系统”管理的新增耕地的98个项目、5000多个地块逐地块进行全面核查,对发现的614亩存在撂荒、改变种植结构等情况的“补充耕地”,立即督导县区进行了整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
密巡查。在通过举办“田长”培训班提升田长履职尽责能力的基础上,要求三级田长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全区域覆盖”巡查,将巡查情况及时在巡查记录本上做好记录,对发现的违法违规占用等“非农化”问题实行“零延迟”上报。以无棣县为例,自“田长制”实施以来,累计收到违法乱占耕地举报信息6条,田长及执法人员及时对违法行为进行了制止,确保老百姓生产活动做到不违背耕地保护相关政策;共接听咨询电话20余人次,相关业务人员及时进行了答疑解惑。
借力“高科技”
装天眼、慧种田,实现了“分分管得好”
滨州市积极探索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先后搭建起“360°+24h”高清监测平台、“慧种田”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在有效弥补人工巡查短板的同时,消除了巡查盲区;在全面提高地力的同时,拉动了亩产量大幅上扬。
装天眼。依托“时空大数据”平台,滨州市将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及补充耕地数据纳入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根据最新影像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定期提取变化图斑,进行现场核实。在无棣县信阳镇,探索依托全科大网格管理平台和铁塔公司智慧监测平台“合二为一”开展了试点,以视频监控为核心,利用铁塔基站挂载高及点多面广等优势,构建了集国土监测、火点监测于一体的可视化监管系统,通过图形识别、前后影像对比等手段,对辖区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情况进行实时智能监控,一经发现违法破坏耕地等行为,及时进行预警,并将违法位置、违法现状等信息实时反馈至辖区三级田长手机终端,由三级田长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经核查后属实的,立即进行制止和纠正的同时,及时报告二级田长,将违法占地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效解决了人工监管耗时费力、发现滞后、监管效率低、取证难度大等问题,极大震慑了乱占耕地等违法行为,相当于给每块耕地安装上了无形的“千里眼”“顺风耳”。
慧种地。为有效杜绝耕地“撂荒”的发生,邹平市采取“集中流转、大户承包、规模控制”的方式,实现了“一举两得”。如邹平市明集镇的6.1万亩耕地,由298名种植大户中标进行规模耕种,该镇还约定,每种植大户的竞标规模原则上控制在200亩以内,按照每亩每年小麦550斤、玉米600斤的标准起拍,价高者竞得。成方连片规模耕种在增加农民收入、避免耕地“撂荒”的同时,也为推广“科学种田”创造了条件。
明集镇党委、政府先后投入200余万元,与南京数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明集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开办了“职业农民之家”,定期“走出去、请进来”,大大提高了职业农民从业技能。镇级大屏总揽全局,包含9大功能模块18项服务内容,对全镇298名种植大户6.1万亩土地实现精准管理和一站式服务;农户手机端APP随时接受推送信息,打开手机上的种植管理软件,作物长势、土壤状况和病虫草害等一目了然,实现了“足不出户便知‘地里该干啥活’。”
通过“空、天、地”一体化数据监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的便捷优势,整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并由专业种植技术服务团队提供线上/线下服务,实现科学施肥、精准施药,2020年仅一季玉米就为种植大户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在节约成本、提高产出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肥药对土壤的污染,为确保土壤质量和粮食安全筑牢了根基。
作为当地298名种植大户之一的田纯锋,是里六田村的党支部书记兼“三级田长”,他在履行好宣传、巡查等“常规职责”的同时,还要求村里的种植大户对耕地里的白色垃圾及废弃农药瓶等必须进行回收,避免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确保了耕地质量。
针对土地盐碱化不同程度存在的实际,滨州市在土地整治过程中,采取暗管排碱等科技手段进行土壤改良,提升了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2020年全市采用“暗管排碱”技术实施土地整治,可实现新增耕地1.3万亩,已验收入库6071亩,盐碱地变米粮川,提升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设立“擂台榜”
严惩处、实奖励,实现了“管好不吃亏”
管好管坏不一样,实行综合评价、打分排序,激励与惩戒并举,正在滨州市成为共识。
筑体系。滨州市注重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滨州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规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专题汇报、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坚持“逢会必强调耕地保护,到县区调研必过问自然资源管理”,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到相关项目现场实地督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市政府连年将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大工作部署,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把耕地保护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提高耕地保护在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每年年底对各县区、镇街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打分排序,确保了耕保压力传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真奖惩。自2021年起,滨州市对20个上年度耕地保护成绩显著的乡镇给予资金激励,占全市96个镇街的近两成。激励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后期管护与修缮、耕地开发和耕地质量提升、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等,其中70%用于激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解决补充耕地的“重建设,轻管护”,各县市区按照验收入库的补充耕地面积及耕地质量等别,分期给予乡镇1.2~3万元/亩的资金奖励。博兴县按新增耕地质量等别9等、3万元/亩为基准,每提高一个等别,增加0.2万元。资金分两期拨付,在项目验收入库后拨付70%~80%,第二期作为监管责任保证金分五年拨付,对后期管护不到位的相应扣减,直至整改到位;邹平市对后期管护到位,种植良好的,给予乡镇3万元/亩奖励,对后期管护不到位的,乡镇按耕地开垦费价格返还资金。同时,还在全市范围内普遍推行了三级田长的管理成效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机制。
严执法。以土地问题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全面推行“田长制”为着力点,探索建立了自然资源执法全链条监管模式,完善自然资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自然资源部门主动加强与纪公检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行自然资源违法行为黑名单制度,实施联合惩戒;坚持“疏堵结合”消化存量,“抓早治小”遏制新增,以铁腕手段和强硬措施,精准打击违法行为,真正树立起自然资源执法权威,全市依法管地用地氛围已经形成,“以亩产论英雄”用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