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把守住耕地红线、抓好粮食生产摆在“三农”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努力下,我国粮食产量喜获“十八连丰”、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18亿亩耕地红线毫不动摇……一组组数字和数据表明:耕地在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的同时,也筑牢了粮食安全的根基。
粮食产量逐年增高、粮食保障越来越稳固、人民幸福成色越来越足,成绩实属来之不易,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高质量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3亩,远不及世界人均水平,耕地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保障粮食安全,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加强耕地保护,才能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好中国饭碗。
严守耕地红线,粮食供给才有底气。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事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事关推进乡村振兴步伐的快慢。新形势条件下,一方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科学划定各类空间管控边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明确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制强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另一方面,要构建耕地保护长效机制,深入挖掘土地综合整治、加强耕地保护的做法和成效,通过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强化耕地保护巡查监管等举措,织牢耕地保护“责任网”,以政策和法律约束引导,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端牢“铁饭碗”,在保护现有耕地规模下,高效集约利用耕地资源也是必经之路。过去,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一定的耕地资源浪费,导致耕地利用效率低下,进而加剧了耕地资源紧张局势。奋进新时代,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既要“严控增量”,也要“盘活存量”。通过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划定建设用地片区、多渠道清理闲置低效利用存量土地等手段措施,在保护与开发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全力对冲耕地资源紧张带来的发展困境,让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好耕地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珍惜土地、集约用地,严防死守耕地红线,推进土地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中国饭碗一定会端得更牢、成色更足,美丽中国画卷也必定更加壮美秀丽、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