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保险+期货”扎根乡村、赋能振兴的十年。
2016年,“保险+期货”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如同希望的种子在乡村沃土落地生根。同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在棉花与白糖品种上启动,十年来,项目方案持续迭代、保障半径不断扩大,为苹果、红枣等特色品种系上“价格安全带”,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十年耕耘,成效卓著。郑商所“保险+期货”项目以金融之力,悄然改写了众多农户的收入曲线,让“丰产又丰收”的喜悦更加踏实,也为助力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持续而坚实的金融动能。
稳收益——
守护农户“钱袋子”
农业生产向来“靠天吃饭、看价增收”,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曾是制约农户种植积极性的主要瓶颈。
山东青岛是全国重要的花生产业基地,花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左右,出口量占全国90%。但近年来,花生价格波动加剧、极端天气频发,让种植户忧心忡忡。
“种花生,就怕老天爷变脸!一场暴雨或者大风,花生就可能受灾,而且不知道市场啥行情,有时候花生收了,价格比成本还低,愁人呐!”山东省平度市花生种植户李洪远的感慨,道出了千万农户的无奈。
转机始于“保险+期货”模式的落地。2023年郑商所与青岛市政府共同启动花生“保险+期货”项目,2024年项目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至平度、莱西、西海岸新区三大主产区,形成“政府+保险+期货+农户”四方联动的创新模式。
对于李洪远而言,这份保障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去年,基地有490亩花生参保,每亩地交了11.2元的保费,最终赔付5万余元,相当于每亩补了103.85元。”项目的开展让李洪远吃下了“定心丸”,花生种植面积连年提高。
如今,花生“保险+期货”实现了从1.0向2.0的升级。郑商所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金融机构推出的“保险+期货”收入险,保额从传统种植险400元/亩跃升至1600元/亩,同时覆盖价格下跌与自然灾害双重风险,实现从“保价格”到“保收入”。多重护航下,青岛花生种植面积两年增长15%,全产业链企业增至320余家,年出口量突破20万吨。
青岛花生“保险+期货”的成功实践,正是郑商所多年来深耕农产品风险保障、助力农民稳收增收的生动缩影。
十年间,郑商所累计支持开展项目250个,涉及棉花、白糖、苹果、红枣、花生、油菜籽6个品种,覆盖16个省(区、市),截至2024年末已惠及超76万农户,为农民筑起稳收增收的“防护网”。
强产业——
激活发展“新引擎”
“保险+期货”的价值不止于保障农户收益,更在于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标准化引领功能,推动特色产业从粗放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实现“产得出、卖得好、能增值”。
甘肃静宁是全国苹果规模栽植第一县,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纯收入的70%以上。但曾几何时,由于产业标准化程度较低,在苹果现货贸易环节中缺乏统一的标准流程和定价准则,“一地一价”“看人定价”现象普遍,果农在议价中常处于弱势地位。
2018年起,郑商所连续8年在静宁落地苹果“保险+期货”,截至上年度累计服务果农6.26万户,项目保障金额25.88亿元,总赔付1.43亿元,实现“应赔尽赔、应保尽保”。
“保险+期货”将果园与市场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对于果农而言,参保过程也是一堂“田间金融课”,通过了解期货市场和保险条款,不仅学会运用金融工具来管理价格风险,还会主动关注市场动态和价格走势。
“以前苹果价格由果商和代办说了算。现在苹果下树后多看看期货价格,再跟客商谈价格的时候,心里大概就有底了。”静宁县甘沟镇杨咀村果农樊森深有体会。
期货交割标准的推行,正推动静宁苹果产业向标准化转型。德美地缘集团冷链物流产业园综合冷库成为苹果期货交割库后,引进苹果智能分选线,搭建起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参照苹果期货质量标准对果农苹果进行收购,大幅提升了果品质量标准。
如今,“保险+期货”在静宁结出了硕果。当地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合作社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集约发展的现代果业发展模式,延伸出果汁果醋、苹果脆片等上下游产业,实现苹果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静宁苹果正从“区域特产”成长为“国家名片”。
兴县域——
绘就振兴“新图景”
县域是乡村振兴的主阵地,随着“保险+期货”模式的不断迭代升级,正越来越深地嵌入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让产业兴、县域强、农民富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在新疆麦盖提县,90%的土地嵌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红枣种植是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2015年以后,随着红枣大面积种植并进入盛果期,红枣价格跌到了生产成本之下,卖枣难、收入减成为难题。
自2019年引入红枣“保险+期货”项目以来,枣农面临的价格风险被有效转移分散,麦盖提县的红枣产业逐步走出低谷。“有了红枣‘保险+期货’,种枣收入有保障了!”麦盖提县英也尔村枣农李江生种了30亩红枣,6年前第一次接触红枣“保险+期货”,“当时还不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这几年感受到了保障,种红枣心里也有底了。”
随着与当地红枣产业的深度融合,项目持续迭代创新,形成了“保险+期货+订单+信贷+N”的创新模式,覆盖种植、采收全流程。2024年,当地枣农不仅获得了“保险+期货”单吨赔付,还能通过“二次点价+订单收购”的模式,在期货公司专业指导下选择最优销售时机,额外获得收益。此外,枣农还能以保单和订单向银行申请农资贷款,缓解生产资金压力,形成“金融扶持-产业升级-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如今,这片沙漠绿洲正焕发新生机。“以前,红枣收购结束后,企业就走了,留不住。现在得益于期货交割库、冷链平台的集聚效应,诸多企业慕名而来。”麦盖提工业园区管委会综合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县里引进了大型果业进驻,产业链由以前的卖原料变成了分级分类加工,实现全产业链“物尽其用”。
“有了红枣期货后,家门口的工厂多了起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央塔克乡阿尔浪喀村种植户古再力·库完2010年就开始种植红枣,谈到这几年因种植红枣而“红火”起来的日子,满脸笑容。
回望来时路,从试点起步,完成模式落地、流程跑通、数据沉淀的“原始积累”;到将“分散覆盖”升级为“县域覆盖”,进一步拓展区域;再到“政府主动要项目、交易所全程赋能、各类主体协同联动”的可持续生态,郑商所“保险+期货”的十年实践,构建起一套金融服务“三农”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创新范式。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郑商所将深入贯彻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部署,围绕期货服务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打造一批“叫得响、有特色”的经典模式,加大品牌县项目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合力推动期货市场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