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江南水乡”之称的南通市,水网纵横,沟渠密布,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南通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破“就田论田”传统思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推动机械与科技深度融合,赋能经营体制创新,统筹生态和治理提升,探索出一条“一田”托起多元价值共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径。南通的做法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乃至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
稻浪翻涌与白鹭齐飞,勾勒出诗意田园的壮美景观;古运河的悠悠漕声与黄海的澎湃潮音交织,谱写出江海和鸣的雄浑乐章。
江苏南通,这颗镶嵌在长江入海口的璀璨明珠,田野阡陌由大江奔流带来的泥沙长期堆积而成。这里得江海之灵秀,拥沃野之底气,孕育出“苏东粮仓”的万顷平田。
当然,这片土地的富庶绝非天赐。回溯往昔,南通先民靠着扁担、铁锨和箩筐,在盐碱滩涂上开辟绿野平畴,在与自然的博弈中淬炼出“战天斗地”的坚毅基因。130年前,张謇以实业救国为志,用犁铧在潮间带刻下文明坐标,“地力提升”的密码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中。
新时代的东风吹拂江海大地,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者传承先辈精神,以“争当表率、争作示范、走在前列”的担当,在人均只有八分地的田野间续写传奇。从盐碱滩涂的拓荒到智慧农田的崛起,从传统耕作到现代化精细管理,南通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探索出一条具有江海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径,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全市强化统筹协调和政策集成,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要抓手,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推动机械与科技深度融合,破解人地矛盾,促进多元价值共生,推动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寥寥数语直抵探索要义。
践行嘱托:一田稳托万家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南通始终牢记这一重要嘱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千钧重任。
早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大规模围垦,南通的耕地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发。全市耕地面积587万亩,水网纵横,沟渠密布,人均耕地不足0.8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面对挑战,南通突破“就田论田”的传统思维定式,着力破解“钱从哪里来、农田怎么建、建后如何管”三大难题。“十三五”初期,南通开创“农村出资源、城市出资金”的模式,构建市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蓄水池”和市域内交易机制,通过连片治理、平整土地、废沟塘整治、迁坟、迁移杆线等一系列有效举措,充分挖掘新增耕地资源潜力,启动建设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全市共调剂耕地占补平衡面积达3万亩。
“我们在全省率先探索‘先规划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模式,构建‘先建后补’机制,统筹建设工期和种植时令,既做到不误农时、早办快办,又实现当年建成、当年受益。”南通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张军介绍。
“以前地块零散,一块地就得一个泵,费时费力,亩产也才千斤出头。现在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地平整、旱能灌、涝能排,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我这2000亩的农场,小麦亩产稳定在1000斤以上,水稻亩产也在1200~1500斤。”海门区悦来镇丰之年家庭农场主汪飞感慨。
海门区悦来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受访者供图
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489万亩,占耕地面积83.3%,为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提供了坚强保障。“粮田”华丽变“良田”,种植成本下降5%左右,亩均增产200斤。如此令人欣喜的变化,源于南通对“真重视、真投入、真有效”的执着坚守。
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投入是硬支撑,投入力度直接决定建设质量。从2016年起,南通市从40多亿元的耕地调剂资金中拿出30亿元直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投资标准逐步提高至每亩3000~4000元。与此同时,江苏省强化高位推进,在全国率先推出以“亩产吨粮”为核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支持南通申报并承担国家第一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创新“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机制。
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就全国而言,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资金相对集中,但如泵站维修、渠道清淤等后期管护则需要持续投入。如何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让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持续发挥效益?
南通市委、市政府牵头抓总,市发改、财政、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等多部门协同配合,彻底改变以往农田建设多头管理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南通市因地制宜探索“建管用”一体化长效机制,建立村集体统一管护、专业用水协会管护、引入保险公司等多元化管护模式,将农田设施管护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系统任务清单。南通市县镇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每亩20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建后管护,确保有人管、有钱管、管到位。
那么,这笔每亩20元的专项管护费,放到村里怎么花才出实效?“专业队伍加村民队伍,大家伙儿齐上阵。村里建有4个泵站,我们聘请专人负责泵站的日常检修维护,费用是每月1000元。不光这样,我们还成立村民管护小组,村干部包片、村民组长包组、管护员包户,村微信群一有消息,出现问题马上有人接招响应。”海门区临江镇为民村党总支书记陈飞说得干脆利落。
“原来地块零散像补丁,种起来费工费力,流转出去价格不高。现在可不一样喽,咱村的地管得好,水美田肥,种粮大户们都盯着抢着要种呢。这不,流转费翻了一番,我还能就近务工,高兴!”为民村村民殷灿兰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农业灌溉用水智慧管理平台,负责每个区镇高标准农田灌溉用水的精准调控。农户根据田亩用水定额打水,节水的同时还能拿到一定奖励,在精细管理中将农田灌溉与区域防洪治水结合在一起,一举多得。”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曹剑华介绍。
科技驱动:一屏统揽全域田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最明显的变化是农民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少量劳动力便能照料千亩良田,每寸土地的需求都能被智能设备精准感知、即时响应。
采访调研中,规模连片的稻田长势喜人,却难得看见地里弯腰劳作的农民,唯一见到的,还是在如东县丁杨村村口,一位年轻村民正在用无人机施肥,18分钟就完成了18亩田作业。
“过去种地靠力气,现在靠智能数据,也不用风吹日晒天天来地里看,整个人都轻松多了。”在通州区金沙街道万亩良田智慧农场,无人插秧机、智能收割机、智慧灌溉、智能虫情测报灯等成为标配。来自江苏农垦海安分公司,同时也是金沙基地的负责人黄建介绍说,目前这个农场占地面积4000亩,拥有7台智能机具,日常只需要4人来管理。
通州区金沙街道万亩良田智慧农场,负责人黄建介绍基地情况。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赵新宁摄
从以往收成系于天时与人力,到如今丰产依托科技与智能,大农机驰骋田间,智慧灌溉系统精准控水,数字大田实时传输数据,农田监测平台织就“天罗地网”,现代化大农业图景正磅礴铺展。
海安市勇立潮头,通过打造数字大田智慧管理平台,构建起全链条数字化农业服务体系,全市56万亩农田全部接入卫星巡田系统,798家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主体启用“数字农场管家”小程序,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精准管控。
在海安市开发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6500亩田块规整连片,河网纵横交错,水岸青绿分明,目前由北大荒农垦集团牵头种植,实施种、加、销一体化经营。谁能想到,眼前这片生机盎然的现代化良田,曾经是品建村、上湖村、堑南村的废塘废沟。经过多功能融合开发,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生态良田、多渠道整合建设等举措,已成为全省领先的高标准稻麦种植示范区。
“现在智能收割、无人插秧、无人植保等,所有环节都可以满足生产需要。我们这里100亩的育秧池,除了服务自家的2000亩田,还能为其他地方提供5000~6000亩的育秧服务。”曹剑华说。
过去田块东一块高、西一块洼,大农机无用武之地,智能设备的算力也难以施展。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巧妙运用数字化手段,打破物理空间的重重割裂,确保智能设备与农田同频共振。
“我用手机操作,只需要调度1台巡田无人机,就能实时查看2000亩地的苗情长势,连哪块地该除虫了都能精准提醒。”临江镇种植大户黄华信心满满。他还让大学毕业的孩子回来跟他一起种田,在他看来,孩子在学校学了技术,未来能比他更好地运用各种先进的农机。
拥有先进设备只是第一步,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很关键。“要吸引年轻人,要把技术更好地应用起来,需要开展人员培训,针对年轻人主要培训技术操作,对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则开展技术辅助类培训。目前每年培训人次有2000人左右。”通州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喻晓康介绍。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必须紧密对接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与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深度适配。当智能终端、卫星定位、算法模型与农机设备深度耦合,技术已不再仅仅是工具,更成为重塑农业生产关系的核心力量,让新质生产力在田野扎下根。
直面矛盾:地尽其用活经营
很长时间以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隐忧,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2024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7%,这一数据见证着过去几十年,中国所经历的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就南通而言,城镇化率达到7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途径拓宽,部分农村居民转移进城就业,种地成为兼业,还有的农民种不动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南通直面矛盾,在充分听取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在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了解决土地分散化与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南通以“三个相适应”(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为根本遵循,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用途,确保土地经营权流转有序进行,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
如东县栟茶镇新庄村是一个纯农业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废弃沟塘多,土地高低落差较大,田块零碎。“经过几年的努力,碎田变整田,慢慢连成片,村里原来的2000多个地块现在成了100多个地块,大大方便了机械化种植,产量节节提高。”新庄村党总支书记康红梅指着身后成方连片的“金土地”欣慰地介绍。
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南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听取土地发包方、承包方、种植大户等意见建议,确定镇级土地经营权流转参考价格,并通过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流转交易,确保公开透明。
“村民愿意自己种的,我们绝对支持;村民想流转的,我们就通过规范化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此外,还单独划出一块区域,保证有回乡种地意愿的农户有地可种。”海门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顾黄辉介绍。
“以前的地东一块西一块难打理,现在我种了不到1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全程机械化种植只需要两三个农机手,农忙时再叫几个工人帮忙,一季水稻的亩产在550公斤左右,工人工资按产量来算,每斤0.26元,一季水稻人工费用不到三十万元。”临江镇种植大户张胜兵一笔笔算得明明白白。
当土地流转费从以往每亩300~500元跃升至每亩800~1000元,农民的“钱袋子”鼓了。以利惠民、以民促改的良性互动,让集成改革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改革的力量在农民,主体是农民,收益归农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是将小农户挤压出农业和农村,而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为农民保留一方土地。“给选择、留空间”的智慧,让改革顺民心、激活力。“今天的高标准农田,既有原来承包地小农户自己种,也有流转后由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都是根据农民的意愿来选择。”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敢说道。此外,南通在全省率先启动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建设25个农技服务中心和84个农事服务中心,积极统筹各类服务主体和服务资源,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了农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和效率的提升。
价值共生:田美村兴笑声甜
田美则村兴,村兴则民安。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简单地把地搞平、把水搞通,而在于让良田沃土发挥多重效益。南通以高标准农田为支点,让土地绽放出“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的多元价值。
精细是南通人刻在骨子里的风格。从通州到海门,从如东到海安,无论是麦浪稻田,还是白墙红瓦,每一处都能看见建设者们像绣娘拈针般的精雕细琢。南通高标准农田建设,犹如用绣花针干精细活,统筹兼顾,相得益彰,绘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
在悦来镇保民村,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村民房前屋后的土地都利用到了极致,屋后是平整开阔的连片农田,房前或辟为菜园,时令果蔬鲜嫩欲滴,或打造成小花园,月季紫薇等花草错落雅致。农家的烟火气和生活的精致感俱在,尽显乡村的独特韵味。
“以前田埂高低不平,走路都怕摔跤;现在田成方、路相通,种地收益挺不错,平时还能在田边散步,前些天又举办了稻田音乐节,愿意在村里待着,敞敞亮亮的。”临江镇村民的聊天道出了生活品质的蝶变。
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高标准农田的保障。海安市开发区幸福河两岸,4000余亩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田,如镜面般铺展,河水中鱼翔浅底,岸边草木葱茏。谁能想到,这片水清田肥的景象,曾是遍布废沟浅塘的低洼地,通过整合零散沟塘、打通淤塞河道,昔日的水患点成了蓄水库,幸福河不仅承担着灌溉重任,更化身天然水循环枢纽,雨季吸纳田间涝水,旱季释放储备水源,多余的农田尾水经生态沟渠过滤后回流河道,形成“田养水、水润田”的良性循环。
海安市开发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赵新宁摄
这样的生态智慧在南通随处可见。全市依托原有灌排基础,对挖沟排水进行改进,将明灌明排改为暗灌明排,既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又结合河道水等多种水源,实现高效灌溉,构建起“生态河道—生态沟渠—田埂植被带”的立体缓冲网络。
长江与通扬运河、串场河、古凌河三河交汇的南通,不缺水,但依然高效用水。据江苏省典型调查,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平均每年每亩可节电20度,节水300立方米。
“改造时填了不少小水沟,我之前还担心田里的水排不出去,现在水流像跑火车一样呼呼畅行,简直就像泥巴路变成了高速路。”如东县城中街道丁杨村村民张宏霞不禁赞叹。她操持着一家省级家庭农场,还建有自己的冷库、生态大米品牌等,产品经常供不应求。
生态的改善伴随着绿色生产方式的革新。越是优良的生态环境越能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产业潜力和发展后劲,真正让好生态变成好收益。
在海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72岁的韩宝富俯身查看苗情。从2013年的传统耕作到如今的万顷良田项目,他的“致富经”里写满了生态与生产的融合:引入稻鸭共作技术,以鸭子啄虫除草替代农药;利用沼液灌溉,减少化肥用量30%;建育秧、烘干中心,从被动无奈的“看天吃饭”变成依靠智慧科技的“知天而作”,一举成了现实。
“不仅要自己富,还要带乡亲们一起富。”韩宝富开设的“田间课堂”,年均培训农民超过1000名,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200余万元。在他的示范下,雅周现代农业园成了绿色粮仓与技术高地的结合体,产出的稻米因生态品质优,订单排到了年底。
高标准农田的现实意义,就是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化作看得见的民生福祉。丁杨村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集体增收转化为实打实的惠民举措,每年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专项资金,为全村村民缴纳“福村宝”保费,村民住院可享二次报销。另外,还通过农田管护积分制,动员村民不在河坡、边沟、田埂上堆放秸秆、丢弃农业垃圾等,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守护了生态又凝聚了人心。
“以前修水利要自己掏钱,现在村集体全包了,每年能省150多块呢。”丁杨村村民陆美红算起账来满脸笑意。村集体的收入还用于“一事一议”项目,如修桥铺路、水利工程等。数据显示,南通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超20万元,资金反哺民生,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实。
正如南通市市长张彤所言:“我们建设的不仅是亩产吨粮的高产田,更是承载着百姓期盼的幸福田,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田。”她表示,南通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不断深化改革、破解难题,高质量完成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试点,书写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市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