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广东珠海:探索“统种同种 ”破局“碎片耕种”

2025年09月01日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从“碎片耕种”到“规模经营”,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田”,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共富”……为破解村民散种土地“整合难”、耕种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广东省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探索实施水稻整村“统一品种,同步种植”(简称“统种同种”)模式,让昔日“小散乱”的农田蜕变为“共富田”。

  破局“小散乱”规模经营提效益

  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村民散户水稻种植面临地块零碎、品种杂乱、种植效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为此,珠海市农业农村局精准施策,以村集体为纽带,将农民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紧密联结,探索“统种同种”新模式,开辟高产稳产协同制度。通过引导散户统一选用优良水稻品种,同步开展“耕、种、防、收、烘”全流程生产活动,零散田块被统筹成“大田”连片作业。此举不仅大幅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业效率,还降低了农户分散购买服务的成本,每造每亩节省农机作业成本约150元。

  规模经营的效益不止于此。统一标准的种植,推动了区域水稻品质提升和产量提高。村民在满足口粮需求后,有了更多优质稻谷可销售。通过做优品质、打造品牌,粮食生产链条不断延伸,村民经济收益持续增长。据统计,今年试点的斗门区9个行政村,预计亩均节本增收170-265元,“碎片田”真正种出了“效益粮”。

  专家赋新能智慧种田促增收

  “选种有专家指导,防虫有统一防治,亩产比以前高多了!”水稻种植全程有专家农技人员“望闻问切”,试点村种植户信心满满。珠海市农业农村局构建起省市区三级联动农技服务体系,整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及市区农技人员资源,通过提供种植技术指导,为“统种同种”提供专业支撑。

  在良种推广上,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引导村集体结合村民意愿,从多个水稻良种中选定1个优质品种作为本村的主推品种,组织村民参与试种推广。同时,盘活市级余量应急水稻种子,免费调拨1.34万斤优质种子支持整村更替良种,提高良种在散户种植中的普及率,破解散户购种议价难、成本高、渠道少等难题,让放心种、高产种走进寻常农户田。

  同步种植带来的生长周期统一,让病虫害防治迈入“科学时代”,以往因作物生长不同步导致的防治时机不统一、抗药性差异等问题迎刃而解。统防统治科学高效,施药成本降低,种植效益显著提升。今年早造试点的7条村,亩产提高约7.7公斤,远超2025年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大面积单产提升中稻谷“亩产提高2至3公斤”的目标;最高亩产达462公斤,平均亩产较去年本区早稻增产约2%,小农户产量成功赶超大集体,“靠天吃饭”正在变为“智慧种田”。

  党群齐发力组团共富绘新篇

  “村干部先试种,我们跟着干,心里踏实!”在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种植户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统种同种”行列。珠海市农业农村局坚持党群联动,在尊重村民意愿基础上,推行“整村推进+分片实施”弹性参与机制,今年以来已有9个试点村带动1483户散户、2400亩农田“组团升级”,16个村进入试点预备库,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农田里的变革还延伸出多元增收路。通过统筹种植与收割时序,冬闲田被盘活,“优质水稻+经济作物”“优质水稻+赏花类绿肥”等轮作模式落地生根。斗门区乾务镇新村村种植冬油菜花,两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带动乡村消费约500万元,“冬闲田”蜕变为“致富田”。

  更具活力的乡村消费场景正在展开。围绕“稻田文化”“农业新科技”主题打造的综合型农场,集智慧农业体验、新农人培训、生态休闲于一体,借助“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红利,持续导入湾区消费力,推动农业升级与城乡融合双向促进,“单打独斗”的旧模式正转向“组团共富”的新格局。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