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致富快车

向磊:种好猕猴桃 富了乡亲们

2025年08月27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清晨5点,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兴义镇岷江社区的猕猴桃园里,雨雾裹着凉意落在藤架上。藤架下,农人指尖避开果面绒毛,将一颗拳头大的红心猕猴桃轻轻放进竹篮——这是当季最后一批早熟果,果肉里藏着17.7的甜度,比市面高出2至3个单位,更有着客商追捧的“9∶1黄金甜酸比”。

  “2002年,村里引进猕猴桃开始试种,却始终没有什么起色,大学毕业后,我返乡成立合作社种植猕猴桃,从110亩地起步到1800亩,转眼间已经16年了。”39岁的合作社理事长向磊在园子里忙前忙后,说起猕猴桃滔滔不绝。

  向磊种桃,很有自己的一套。他带领团队首创“冬菌秋桃”的生态套作模式,在果园里冬天种菌、秋天收桃。这不仅让每亩地额外增收上万元,菌渣作为天然绿肥反哺土壤,提升了猕猴桃的种植基础。同时,他们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直接提升了果品的核心竞争力。

  去年,他果断投入600多万元建成分拣中心和100万斤容量的冷库,让损耗率降到5%以下,再也不用“果熟了只能急着卖”。

  上午10点,采摘收工。2万多斤猕猴桃被运到不远处的分拣中心,工人们熟练地拿起果子过秤,“小果50克到70克,中果70克到90克,大果90克到110克,还有110克以上的精品果。”分拣完的果子直接送进冷藏库,0摄氏度至3摄氏度的恒温里,它们能保鲜到11月,把“新津鲜”送到更远的地方。

  聊起家人,向磊笑了。早年他因坚持独自种早熟红心猕猴桃,父子俩常拌嘴。如今父亲62岁了,还管着合作社的一块地,向磊说:“现在他会主动打电话问我,‘最近该打什么药?’”偶尔父子俩还会“较劲”,比谁的果子长得好。

  如今,猕猴桃成了兴义的一张“金名片”。向磊的合作社里也多了些年轻面孔——学农的大学生返乡做技术研发,有人试着拍短视频卖果。向磊说,这是他最欣慰的事:“我也算个‘老农人’了,但产业要长久,得靠年轻人。我想把技术、渠道都教给他们,让这猕猴桃园,一直能养着乡亲,甜着市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