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美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10月16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周武忠(中)在四川甘孜州开展文旅帮扶时与采虫草的藏民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乡村美学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之一,如今,全国性《乡村美学导则》编制工作正在推进,与《“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形成呼应,共同培育“以美学立魂、以美育筑基”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当前乡村建设中面临的“文化失语”与“审美缺失”等突出问题,是编制《乡村美学导则》的核心动因。在空间符号层面,多地传统木构建筑被一部分城市化元素替代;在文化表达层面,一些地方盲目复制“小吃+仿古建筑”模式,乡村文化IP被简化、同质化为商业标签;在主体叙事层面,建筑师与农民不够相融,农民作为乡土文化传承主体的审美话语权被边缘化。

  乡村美学体系呈现出“功能空心化”“传统断层化”与“教育荒漠化”的态势。部分乡村虽引入城市景观树种,但因忽视村民纳凉、社交需求而沦为荒废“打卡点”;乡村传统木构建筑技艺仅为少数老匠人所掌握,导致千年生态适应性美学失传;不少地方的村民将贴大理石、装琉璃瓦等同于“气派”,折射出乡村基础教育中美学培育缺失导致的审美认知异化。

  《乡村美学导则》将乡村美学定义为“自然美、人工美、生活美、文化美、经济美”的有机统一体,最终将实现五大目标:一是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宜居环境;二是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三是推动乡村审美文化“活态传承”;四是建立覆盖儿童、老年人、高素质农民的分层美育体系;五是以美学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推动乡村从“外在美”向“内在美”“持久美”转型。

  乡村建设的本质是文化再生而非景观再造。首先,乡村美学建设需遵循“尊重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美经融合、美育引领”原则。例如,在生态优先层面推广循环农业,避免过度开发;在以人为本层面通过村民议事会征求需求,确保美学成果惠及民生;在“美经”融合层面避免重景观、轻产业,通过“美学+农业”“美学+文化”实现富民目标。

  其次,乡村美学建设主要有六大建设内容,一是自然景观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修复矿山、河道等受损生态,打造“季节性美学农田”(如南方油菜花、北方麦田景观),保护村口古井、溪畔石凳等“微景观”。二是建筑风貌美:“修旧如旧”活化古民居(如皖南古民居改造成美学民宿),推广建筑设计下乡服务。三是民俗文化美:将剪纸、皮影图案转化为建筑装饰,举办非遗灯光秀、农耕读书会等。四是人居生活美:有条件的地方可选用石材等自然材料铺装道路,开展最美庭院创建与“乡风美学”活动。五是美学经济:打造“古村文化游”“田园生态游”等主题产品,开发美学农产品,建设乡村文创工坊。六是美育体系:为儿童开设乡土美学课程,为成年人提供农产品包装培训,为老年人组织传统技艺传承活动,依托文化礼堂建设美育中心。

  另外,乡村美学建设将通过编制专项规划,整合政府财政、社会资本与村民自筹资金,定向培养乡村规划、文创人才并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建立议事会与公示制度,出台地方细则与第三方评估机制等途径,确保乡村美学建设落地见效。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