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十四五”期间,各地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没有你们带着发展产业,哪有我这10多万元的进账!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今年,辽宁省辽阳县下达河乡大西沟村村民郝春辉承包的3栋葡萄暖棚喜获丰收,他对着村干部激动地说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十四五”期间,各地不断优化基层干部年龄结构、学历水平,推选一大批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群众认可的优秀人员进入村“两委”,探索设置党群共同致富责任区、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组建产业联合党委、搭建“社企联盟”等多种方式,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致富能力。同时,在乡镇一级全面建立履职事项清单,打造事权清晰、责能相适、履职顺畅、保障有力的权责体系,为基层干部减负赋能,提升为民服务效率。
近日,在甘肃省永登县柳树镇营儿村的凉亭内,一场议事会正在进行。镇长张永德开门见山:“各位乡亲,今天咱们不开会,就用拉家常的方式聊聊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事儿。”随后,村民们踊跃发言。整个过程既保持轻松氛围,又遵循议事规则,最终收集到12条宝贵建议。
以自治激发动能。5年来,各地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鼓励开展村民说事、民事恳谈等各类协商活动。同时,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公开”,加强群众监督,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遏制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曾经以“信访村”“矛盾村”闻名,纠纷频发,冲突不断;如今却转变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秩序井然,和谐安宁……近两年,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王家庄村设立“百姓解忧茶馆”,并在一侧建起一间律师工作室,由4位律师组成专业的法律公益服务团队,让周边几个村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有效提升农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能力。
以法治定分止争。5年来,各地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律进乡村”活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批“法治带头人”。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咨询服务,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推动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警务工作,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农村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以前村民比阔气、讲排场,想办一场体面的婚礼往往要花40万元以上,大伙儿私下苦不堪言。自从有了‘瘦身菜单’,办酒席的成本大大降低了。”在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南庄村的家宴礼堂里,村民陆锦松为儿子举办了婚礼。对于酒席支出的变化,他很感慨。
以德治春风化雨。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文化思潮在农村交织并存,农民集体观念淡化,传统民风民俗作用弱化,一些地方大操大办、攀比炫富等不良风气蔓延。5年来,各地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指引道德实践。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农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道德模范、最美邻里、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德治教化作用逐步显现,乡村社会风气持续向好。
“‘十五五’时期,要继续将乡村治理放到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局中来认识谋划,推动各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瞄准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