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产煤大县——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在位于乌兰木伦镇的“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现场,漫山遍野的蓝色光伏板尽收眼底,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犹如一片“蓝色海洋”。光伏板下,苜蓿长势旺盛,如同绿毯铺向远方;远处山坡上,沙棘、苹果树、杏树等林木郁郁葱葱,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黑压压的采煤沉陷区,地表塌陷、土壤贫瘠、植被稀少,大地仿佛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疤”。内蒙古圣圆能源集团内蒙古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馨指向远处说:“以前煤炭资源开采导致这片区域地表破坏,土地已经无法继续用于农业或建设。”
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当地启动高标准修复工程,对约4.2万亩采煤沉陷区土地进行系统生态修复,并引入“光伏+”模式,将清洁能源与农业观光、特色果蔬种植等配套产业相结合。王馨介绍,光伏板不仅能带来绿色能源,还可以遮挡裸露地表,有效减少水分蒸发、风蚀和扬尘,给植物生长创造有利环境。光伏板支架结构还有助于加固土壤,配合种植耐旱植物,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修复。
如今,原本的塌陷区种植了适宜的优质牧草和固土植物,山坡上也长满了果树,废弃矿区穿上了“绿衣裳”。自2021年项目建成后,区域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不足19%提升至64%以上。如今,这片采煤沉陷区已有1.9万亩被太阳能光伏板覆盖,板下植被枝繁叶茂,部分浅层塌陷区已恢复耕种能力。
据了解,该项目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集体入股、农牧民参与”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村集体经济入股等方式,让农牧民成为“股民”,共享项目收益。目前,项目区正在推进“农光互补”等模式,配套建设了万亩优质饲草基地和万头肉牛养殖场,计划逐步发展现代化草畜一体化产业,让“荒山荒地”成为共同致富的“金山银山”。据估算,除土地流转收入外,该项目可固定为巴图塔村5个社1200余名农牧民每人每年增收约1000元。未来,这里还将进一步拓展生态旅游、特色种植和养殖,真正实现生态修复、清洁发电与农牧民增收的多赢格局,让曾经的荒山荒地变成造福一方的“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