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家庭农场

江苏农垦临海农场--唤醒荒滩地 打造丰产田

2025年09月10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近日,农场农业管理人员正用植保无人机在水稻田里作业。受访者供图

  地处黄海之滨的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江苏农垦集团下属的临海农场曾是一片“种啥都难长”的盐碱荒滩。在农垦人数十年的坚守下,这片土地摇身一变成为丰产良田:2024年,农场的小麦样板田在全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劳动竞赛中,创下亩产831.6公斤的江苏冬小麦最高纪录;“沣油737”油菜在2024至2025年度全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中,以亩产368.22公斤斩获稻油轮作组冠军。

  近年来,临海农场以土壤改良、农田改造为抓手,筑牢农作物稳产高产根基,交出了盐碱地向高产田跨越的现代农业发展答卷。

  土壤改良:唤醒“沉睡”的土地

  盐碱地肥力低、作物难生长,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临海农场持续推进土壤改良,让土地质量稳步提升。

  6月初,临海农场的大条田里已插满了秧苗。早上5点,职工来到田头,提起进水渠闸门,赶在中午高温前向田里放满水,防止土地因水分蒸发造成“返盐”,到了傍晚再将田里的水排出——这招名叫“日进夜排,以水洗盐”,是降低盐碱地盐度的关键一招。

  针对盐碱地,临海农场坚持“开小灶”管理,在栽后1个月的发苗期内,每间隔1到2日就要进行一次“日进夜排”,通过反复洗盐减少土壤表层的盐碱含量。

  每到换茬的时节,各农业大队都会提前在盐碱地段做好标记,在下茬作物种植前定点投入大量有机肥和调酸磷肥,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肥力。近5年来,累计投入有机肥1万余吨,改良土壤近1万亩。盐碱地段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017年的1.5%提升至当前的2.6%,提升了73%,土壤养分结构持续优化,肥力显著增强。

  四生产区24大队河南86号条田的变化正是临海农场5年多来土壤改良的缩影——水稻由原来的高矮不齐、稀稀落落、秃苗不长到现在高矮一致、长势平衡,产量由原来的不足400公斤提升至现在的600公斤。

  “改良土壤,农场还有很多妙招:定期实施深松作业,破除了坚硬的犁地层,增厚了松土层,让土壤耕层结构得到改善,蓄水保墒、抗旱防涝能力大幅提升。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既能增厚有机层、增加农田有机质含量,又能保持土壤生态平衡、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防止土壤板结,进一步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与供肥水平。”临海农场党委书记王灿明介绍。

  农田改造:打造高标准“丰产田”

  每逢初夏时节,临海农场的田间地头机器轰鸣。五生产区27大队河南12号条田里,3台挖掘机不断挥动铁臂,将泥土装入装卸车拖斗,再运至低洼处卸土。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平整机行进在田间,实时捕捉地形偏差,操控着铲刀精准完成地面削高填低作业,大马力拖拉机带动身后的拖板在田间奔驰,在田头画出圆弧、调转方向继续向前……远远望去,穿梭的机械与飞扬的尘土交织。

  拖拉机带动埋茬起浆机开进已经灌水浸泡了1天的田间,缓缓展开6米宽的折叠机械臂,以每个小时1500米的速度行进,将麦茬和土壤打碎、搅拌,翻埋进泥土里,几圈结束后,田地就变得平整细腻。随后,拖拉机带动液压平整机,宽大的刮板贴着泥面平稳推进,把凸起的泥垄推平、低洼处填平,当翻溅的泥浆逐渐平息,田地变得非常平整。

  在农田平整过程中,针对纵向高低差大于30厘米的田块,临海组织23台套卫星平整机、挖掘机、运土拖拉机等大型机械投入作业,采取分隔整地、推平地垄、开挖沟渠等方式,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实现精准平整,将土地平面误差严格控制在3厘米以内。

  仅今年上半年,临海农场就完成土地平整8500余亩,为规模化种植与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王灿明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提升了灌溉水的利用率,更便于水层管理,秧苗成苗率、肥水利用率、封闭化除效果都有了显著提高,为绿色农业发展筑牢根基。”

  截至目前,农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万余亩。成片的高标准农田呈现出“田成方、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的格局,田块高低差大、进排水难的问题得到大幅解决,中低产田改造后,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经测算,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稻麦亩单产较以往增幅超50公斤,增产效应持续释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