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成都农博会上的“黑科技”

2025年09月09日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9月4日—7日,第十一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一批农业新装备、新技术集中展示,为农业发展拓展了更多可能性。这些藏在田间地头的科技力量,究竟如何破解农业痛点、激活新质生产力?它们又将为农业转型带来哪些新可能?接下来,我们就一同走进这场农业科技盛宴,解锁种地的“新打开方式”。

  机器人巡田,无人机投“蜂”?

  温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四川桌豪农业有限公司展台前,一位德国访客正围着一台无人机询问细节。这是四川卓豪农业有限公司联合深圳顶峰研发的“T16蜂球抛机”,每天能作业3500-4000亩,往田间投下含赤眼蜂卵块的蜂球——蜂卵孵化后会钻进水稻害虫卵里,以生物防治的方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防治率达85%,成本却和化学农药相当。“现在四川每年有20万亩以上农田靠政府采用这项技术,既安全又环保。”卓豪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德华说。

  农博会上“T16蜂球抛机”。

  刚踏入成都新都区展馆,新都绿控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便围满了人——几台造型各异的智能巡检机器人正“静候亮相”,履带式的敦实稳健,轮式的灵活轻巧,还有双轮足、四轮足款适配复杂地形,这正是此前亮相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如今再登农博会的“明星产品”。

  “它每小时能巡2至3公里,工作3至4小时后会自动找充电桩充电,一天下来覆盖3000亩地没问题,比人工巡田效率高太多。”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机器人可不是“花架子”,搭载的深度相机、多光谱传感器能实时监测作物长势、病虫害和气象墒情,甚至能夜间巡逻、语音交互。

  从智能巡检到生物防治无人机,成都馆里的这些装备正指向一个趋势:农业正从“靠人力”向“靠机器”“靠智能”转型。

  不靠天、不靠地,靠“配方”!

  如果说智能装备改变了“怎么管田”,那无土栽培技术则重新定义了“在哪种田”。在成都馆的都市农业展区,四川中农亿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家庭种植机前,不少观众正俯身观察——四层种植坛叠放,下层育苗、上层种植,LED灯提供光照,循环系统输送水肥,巴掌大的空间里能种出生菜、小芹菜。

  “这台机器2021年就上市了,一层能收7至10斤生菜,2000至3000块钱一台,不少城市家庭用来体验种植。”公司市场经理张勇介绍,机器能设定光照和流水量,手机还能远程操作,“现在都市人想种点新鲜菜不用等阳台,这就是都市农业的方便之处。”

  不远处的“逸田农业”展台,蓝莓的无土栽培技术更显产业化。“我们用泥炭、椰壳、椰糠做混合基质,不用土,通过传感器精准控水肥,可以减少病虫害,蓝莓亩产量比传统种植高不少。”工作人员谢亚莉说,公司在双流有150亩科研基地,德昌、宁南还有超600亩数字种植基地,每年12月到次年5月能供应100万斤鲜果,还开发了无添加的蓝莓果汁、果酒。9年下来,他们已拿了35项蓝莓种植加工专利,建成了从种苗到加工的全产业链。

  农博会上客商正在洽谈。

  而成都中安成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水培技术,则把“无土”玩出了新花样。他们的水培系统循环用水,蔬菜种在营养液里,既防病虫害又不吸附土壤里的有害物质,还能搭配鱼菜共生——水里养鱼,鱼粪给菜当肥,菜净化水再回流。“我们主要和政府合作,建的基地既有生产功能,也能供人参观研学。”公司负责人易成说,水培不仅节约土地,还能精准调配营养液,种出的中稻和蔬菜更生态。

  九大园区“组团”出道!

  在成都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活力不仅来自单个企业的创新,更来自科研力量的支撑和产业园区的集聚。

  “农业新质生产力场景——农业科研院所展”专区里,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机构带来的智慧农业装备和数字管理系统,吸引了不少专业观众。“这套数字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测大田的墒情、作物长势,还能一键调度农机。”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的技术已在崇州、蒲江等产区落地,帮助农户减少15%的水肥浪费,增产10%左右。

  更令人瞩目的是天府数字农旅产业园(大邑)、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新津)等九大农业产业园区的联合“首秀”。在崇州“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展台,四川中农润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有机肥生产线模型前,工作人员介绍:“我们是西南最大的有机肥生产基地,每年能处理20万吨农业废弃物,生产10万吨有机肥,让秸秆、粪污变废为宝。”旁边的四川如珍食用菌有限公司则展示了国内首家食用菌数据智慧平台:“通过平台,我们能精准控制菌房的温湿度,还能提前预警病虫害。”

  九大园区各有特色:蒲江天府果荟产业园主打柑橘智慧种植,都江堰精华灌区粮果产业园聚焦稻果轮作,彭州天府蔬香产业园推动蔬菜全程机械化……这些园区不仅集聚了企业、技术,更实现了“产学研”的无缝衔接。比如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区,已和国内多所农业高校合作,培育出3个水稻新品种,推广面积超100万亩。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