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中国新型城镇化:"速度"如何变"深度"?

2017年05月04日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速度”如何变“深度”?

  ——来自2017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的声音

  本报记者朱海洋

  新型城镇化怎么“化”?这是关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性的重大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个“化”并非简单的城市人口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需要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等同步协调推进。甚至有人评价认为:能否处理好三农问题,关乎城镇化的成败。

  在这样一个历史与现实的交叉路口,到底如何从“速度城镇化”转变为“深度城镇化”?日前,在浙江大学举行的2017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暨“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成立仪式上,来自全国的40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就此展开深入研讨,聚焦热话题背后的“冷思考”。

  城镇化正走向深度化

  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则达到41.2%。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指出,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当前,我国城镇空间分布和结构不合理,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20万以下的小城市人口数量占比不足18%,且发展质量普遍不高;而另一方面,部分超大和特大城市却深陷“城市病”,与资源环境承载之间的矛盾,正在日益加剧。

  胡祖才认为,优化城镇规模和结构,合理引导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的布局,显得迫在眉睫。怎么办?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的同时,更需强化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互联互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营造优美宜居环境,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和良好居住环境,共享美好城市生活。

  浙江是最早提出“特色小镇”培育的省份。两年多来,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镇成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载体,也成了“产城人文”一体的复合载体。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翁建荣强调,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浙江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城市是问题的根源,也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而‘深度城镇化’则正是‘速度城镇化’的解药,其要求把城市治理策略扩大到城镇群及城乡关系的大范围,方能奏效。这种转化至少能产生30万亿的有效投资需求。”国务院参事、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判断。

  论坛上,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宣告成立。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介绍,未来,研究院将重点围绕我国新型城镇化成功实践,尤其是基于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及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建设,通过构建多学科汇聚的平台,凝聚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创新,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新模式。

  城市如何更智慧?

  论坛中,“智慧城市”成为许多嘉宾演讲中的重点词汇。实际上,早在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八字方针”:集约、绿色、智能、低碳。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

  “如果说从建筑到基础设施,是进行城市硬件的改善,那么智慧城市作为软件,就是调治城市病的必由之路。”在仇保兴看来,当利用这一“综合疗法”后,将实现精细化管理,而同时建立起具有强大包容性的信息公共平台,则可消除“信息孤岛”。此外,自下而上的各类便民、利民智慧平台,还将对原有的垄断机构产生冲击和推动变革。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有个特殊身份:云栖小镇的“名誉镇长”。这个地处钱塘江畔的特色小镇,以云生态为主导,所聚焦的正是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王坚认为,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信息化建设、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类活动产生的数据,成了城市不可或缺的资源要素。

  “正是有了这些数据资源的获取,我们可以慢慢理解一座城市的运作规律,这是真正智慧的开始,也是城市资源的再造。

  中电海康集团是浙江信息产业的大腕,该集团董事长陈宗年提出,安全是现阶段人类普遍关心的需求问题,目前,全世界普遍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平安城市信息化体系架构;而选择小镇作为示范单位,缘于其规模较小、机构简单,利于打通,成效也较快。

  关键是“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只是简单造楼修路吗?论坛上,许多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人的城镇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认为,新型城镇化并非单一模式,必须多元化、差异化地推进,除了产业升级以外,更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品质转型。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名誉院长、浙江省发改委原副主任刘亭长期指导特色小镇建设,在他看来,特色小镇的未来就是在于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推动小镇向宜业、宜居、宜游、宜文和可持续的命运共同体转型发展。

  对此,翁建荣在谈到浙江建设特色小镇的经验时,也专门讲到,当前小镇概念满天飞,各地来浙江取经的不少,但也出现了不少“伪小镇”。实际上,在浙江,每个小镇都必须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以产业为核心,融入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与传统的产业园区相比,特色小镇的产业应以独特创新的内涵为特征,努力探索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和模式。

  “特色小城镇,理念在于‘新’,核心在于‘特’,根本还在于要‘改’,必须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有序推进,除了产业的培植,还有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社区治理等,不能搞一窝蜂的运动。”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认为,如何防止再现“空城、睡城”?必须在产业、功能、形态上下功夫,“物”的城镇化只是手段,而“人”的城镇化才是目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