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肥乡区西吕营镇大西高村的秋种工作已经完成。村民王刚来到自家托管出去的土地边,心里很是感慨:“之前自己种地的时候,家里没有机器,力气也跟不上,化肥、种子花费还很大。现在什么都不用管,自己还能干点其他活儿增加收入,托管的好处真的很多!”
三年前,大西高村党支部领办成立惠群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提供“耕、种、管、收、售”全链条服务,并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提升效益。
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平介绍:“合作社成立初期,以150亩土地为试点,种植玉米和芥菜。为打消农户顾虑,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保底收益协议,每亩土地年保底收益400元,并根据收成二次分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完善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王海平说,在学习全会精神时,读到这些表述心情很激动,“说明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土地托管集体经营的发展模式走对了。”
据了解,土地托管以“承包关系不变、群众自愿、确保利益”为原则,把经营权交给合作社,农民既省心省力,又能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实现有效增收。
合作社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邀请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指导,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增加了土地产量和效益。除了粮食作物,该村种植了秋葵、芥菜等特色作物,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种植、管理,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认可了土地托管,全村土地托管面积由刚开始的150亩发展到现在的800余亩。
同时,土地托管模式发挥的多重效益不断显现。其一,解放了劳动力。外出务工村民可安心工作,留守老人通过托管获得稳定收入,全村近80%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其二,提升农业效益。规模化种植降低农资成本20%,机械化作业使玉米亩产提高15%,芥菜、秋葵、菠菜等经济作物亩均增收1000多元。其三,壮大了集体经济。村集体通过托管服务费、土地整合溢价等渠道,年收入突破10万元,公共服务和发展产业有了资金支持。
王海平说:“村民腰包鼓了,心气儿就顺了,村里的工作也更好开展了。”前不久,大西高村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王海平在村“心连心”矩阵群里发布消息后,村党员代表、群众积极响应,同保洁员一起投入到环境整治行动中,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基层治理实现良性循环。
大西高村的改变是肥乡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激活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缩影。目前,土地托管模式已在全区推广,依托各类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该区累计托管土地面积达30万亩。通过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真正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