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农业要闻

政策支持激活农业科技企业创新动能

2025年11月04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开栏的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新时期培育壮大农业科技企业、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即日起,本报推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系列报道,展现农业科技企业创新成果,以及各地各部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大力提升创新效能、培育壮大农业科技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当前,“十四五”即将收官,农业农村系统立足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协同推进的创新体系与实践成果,正系统谋划面向“十五五”新征程的发展路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发展作出战略擘画,强调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为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农业农村部未来五年将加快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此指引下,农业农村部持续加力推进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工作,通过政策赋能、项目牵引、平台支撑等多元化手段,优化创新环境,为各类农业科技企业成长壮大提供坚实保障。

  立柱架梁,构建培育机制

  2024年9月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召开了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交流会等一系列农业科技企业座谈会、交流会,强调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向全社会充分释放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信号。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水利部、中国科学院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对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科技企业作出重点工作安排,指出要建立梯度培育机制,支持企业承担农业重大科技项目,集聚高能级平台、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为企业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目前,相关的支持政策已在逐步落地。

  今年7月,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库上线试运行,将农业领域中创新能力强、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吸纳入库,“一企一策”闭环式推进解决农业企业实际问题。该培育库集成政策发布、成果转化、项目路演、挂牌交易、融资对接等功能,目前已入库260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涵盖种业、农机装备、种植养殖、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五大领域。

  “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不断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承担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湖北省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动物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动物防疫技术服务,与科研院校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课题“新型多联多价疫苗研发”。“十四五”期间,公司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猪丁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以及国际首例血清鉴别自然感染免疫的牛支原体活疫苗,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参与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已占到参与单位总数的一半,企业在国家农业科技项目中的参与度不断提升。此外,全国已经成立了水稻商业化分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航空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等一批由企业牵头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这些开放协作的大平台针对以往农业科技创新中可能存在的“单打独斗”“产学研脱节”等问题,有效地汇聚资源、对接需求、协同力量,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精准施策,释放创新动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近500万家状态为存续、在业的农业企业,农业相关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1.3万家。为培育壮大农业科技企业,农业农村部通过精准化、梯次化的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发展量质并行。

  2023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农业“火花技术”发现、评估与培育实施办法(暂行)》,培育支持处于萌芽状态或成长阶段,尚未大规模推广,但未来有可能对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农业科技成果。

  列入培育成果库的农业“火花技术”将获得政策支持,通过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等服务与金融机构实现数据共享,推动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农业“火花技术”项目主体对接,吸引更多金融资源支持投入,助力项目有效落地。对于产业化前景较好的农业“火花技术”,将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平台,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成果的中试、孵化与转化。

  做优做强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种业龙头企业,是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种源自主可控、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扶持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发展的通知》,根据企业规模、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关键指标,从全国3万余家种业企业中遴选了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机构,集中力量构建“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国家种业企业阵型,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入选水稻“强优势”阵型及玉米“补短板”阵型,企业杂交水稻品种年推广面积5000万亩左右,其中两系杂交水稻占全国两系杂交水稻面积的50%以上,有7个品种居2023年全国杂交水稻推广面积前10位,助力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稳居全球种业企业前10强。

  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白羽肉鸡“破难题”阵型企业,育成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品质优良、适合我国市场需求的首个国产四系配套白羽肉鸡新品种“圣泽901”,打破了白羽肉鸡种源受国外垄断的产业瓶颈。

  近年来,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总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达到800亿元,占行业总值的近1/4,种子销售收入287亿元,超过行业总值的1/5,成为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市场集中度稳步提升;畜禽阵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品种2024年市场占有率达到28%。

  夯基垒台,打造集聚高地

  农业农村部支持企业参与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正达集团中国国家玉米技术创新中心,伊利乳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华智生物公司生物育种基因型鉴定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牧原食品生猪智能养殖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瞄准关键领域、由行业领军企业担纲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正成为突破核心技术与引领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积极发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引导产业方向、强化金融助推等扶持政策,持续为这些区域创新发展高地注入强劲动能。

  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引进高端人才团队50余个,打造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瞄准智能农机装备、生物育种、土壤改良、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与重点科研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成立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江苏省智慧农业研究会和多个高价值产业联盟。落户科研实力强、市场前景广的农业总部型企业、高科技企业100多家,入驻企业南京博睿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低成本、高通量、超高效率的液相芯片,打破国外垄断,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

  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聚焦打造中国(旱区)种业硅谷,充分发挥省部共建优势,与区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农科教单位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围绕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先后建成种子产业园、种业创新中心等一批省部级创新平台;引进先正达、登海、秦丰等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形成了以小麦、玉米、油菜等为代表的现代种业产业链。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培育新品种1100多个,年种子交易额近10亿元。

  2021年,科技部与中国农业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现代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目前,科技金融服务工作已实现9家农高区、284家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为9800余家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