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登场、喜摘硕果、丰收在望。又是一年丰收节,又是一个属于中国农民的好日子!
听,大江南北,喜悦的锣鼓敲起来了!
看,长城内外,斑斓的画卷铺展开了——东北平原,黑土孕育的稻穗在风中摇曳,织就流动的金黄;西南山区,橘红橙黄满挂枝头,诉说着山间的丰穰;西北高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日渐肥壮;东南沿海,渔船载着鲜活虾蟹返航,沉甸甸的收获溢满船舱;黄河两岸,高粱艳红玉米黄,用最浓烈的色彩绘就丰收景象。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八年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这是一个崇尚劳动、尊重农民、感恩土地的大国,以最隆重的方式,为最可爱的人奏响的丰收乐章。
一
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第八个年头,用“丰收”作为这一年的注脚最合适不过。
它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5年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大台阶。时间让世界见证,一个又一个一以贯之的“五年规划”真的能成为一把“刻刀”,将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农业国雕刻成“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
它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5年,我们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巩固住了脱贫攻坚成果。这5年,不仅仅是“过渡期”“缓冲期”,更是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扎根期”“跃升期”,从“两不愁三保障”到“生活有品质,发展有奔头”,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振兴”,那些曾经贫困肆虐的地方,实现着从“摘穷帽”到“富起来”再到“美起来”“强起来”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用自身的实践向世界证明,贫困是可以战胜的,而且是可以阻断的,不再复发。
2025年,还是我国粮食产量站上1.4万亿斤新台阶后的第一年,能不能站稳、站好这个台阶,意义重大。今年要夺取的丰收,是建立在连续多年丰收基础上的丰收,是高基数上的稳产丰产。如今,夏粮、早稻喜获丰收,秋粮也已丰收在望,粮食生产能力“韧性十足”,将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等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
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一只直径约40厘米的陶盘。陶盘的内壁,红彩绘一条蟠龙,口衔嘉禾。考古学家推测,它是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祈求丰收的重要礼器。龙是祈雨之神,嘉禾代表新谷登场,一只陶盘,定格下祖先“风调雨顺、颗粒归仓”的愿望。
在我们这个源于农、兴于农的国度,再没有什么期盼,比期盼“丰收”恒久绵长,也再没有什么仪式,能像“庆丰收”这样,穿越千年仍被年年重启。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全面开启,当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鼓点擂响,这条贯穿中华文明数千年的精神血脉,正在悄然拓展着它的内涵。
今日之丰收,在主体上从“农民的丰收”转向“全民的丰收”。稻谷金黄、硕果累累,靠的不仅仅是农民在田间地头的辛劳,也要靠北斗导航、卫星遥感、AI虫情识别。丰收的喜悦变成鼓起来的“钱袋子”,不仅要靠集市上的吆喝,更依赖冷链物流、网络直播、区块链溯源。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着最根本的保障,同时,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也在以健全的制度体系和现代化的工业基础,全方位地支撑起丰收的持久与韧性。
今日之丰收,在空间上从“沃野千里”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我们树立了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我们有了“森林粮库”“草原粮仓”“海洋牧场”“工厂良田”。我们甚至请浩瀚无垠的外太空来“帮忙”,截至目前,载人航天工程在历次飞行中,累计创制出4万余份空间诱变种质材料,育成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数百个,创造的经济效益以千亿元计。
今日之丰收,不仅有传统的“卖粮卖果”,更拓展出“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业+”模式遍地开花。且不说如火如荼的“农业+电商”“农业+康养”“农业+教育”,单“农业+体育”一项,就被乡亲们玩出了“村BA”“村超”“村排”等诸多花样。丰收节本身更是化身为最大的“文化IP”,成为展示“三农”向好的“大平台”、促进城乡消费的“大卖场”、弘扬农耕文化的“主阵地”。
丰收,不仅仅是农民的节日,更是全民共享的精神盛宴;丰收,不只是粮仓满满,更是产业链条上经济价值的层层叠加;丰收,不再是秋天里的一件农事,它是映照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面镜子,是观照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之后,油然迸发的形容词。
二
“你要写丰收,就不能只写丰收。你要写华夏神州半坡秋,你要写山峰卷起谷田的金袖口,你要写黄土坡上有金甃,盛满了土地沁出来的油。”
这是“沂蒙二姐”吕玉霞为丰收所作的诗句。
写诗、拍视频、参加聚光灯下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网络创作推广活动”,跑到秦岭脚下为陕西眉县猕猴桃带货……有网友跑到她的账号评论区留言:“沂蒙二姐”不像个农民。
“沂蒙二姐”挽起袖子把收获的土豆塞满小货车,“我是农民,就做好农民该做的,但农民又不只是一个样子。”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不只是一个样子”。
“老把式”也可以是“新农民”。
他们皮肤在风吹日晒中被刻下褶皱,手指关节因常年的粗活膨大突出。在他们的合作社场院里,价值以百万计的农机一辆辆整齐排列。他们平掉了中国农民使用了几千年、用来“挡水”的地垄,水肥一体的滴灌设施可以精准地照顾到每一株麦苗。没有了地垄,能“多种两行麦”,场院里停放的农机可以在田间大展身手。
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也可以“爆火”。
2025年的盛夏,走出农村、走上舞台的“村信息中心房主任”火了。嫁人、种地、洗衣做饭、抚养女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妇女”突然与脱口秀这种“冒犯的艺术”接了轨。弹幕里千千万万的“赞”,是这个社会对曾经习以为常的农民困境的“肯听”与“听见”。这千千万万的“听”必然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也意味着这些困顿在未来的某一天可能得到解决、不必再“听”。留在乡村、走街串巷卖豆腐的李福贵也火了。带村里老人逛郑州、赏大戏之后,李福贵依旧回到村里,日子不必因为流量的到来有什么变化,父老乡亲那里有她的价值和力量。
本世纪初,我们面临汹涌而来的城镇化进程,面对乡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发出“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时代之问。
如今,这个问题随着农民的面貌变得“多样”,开始有了新的答案。
开着北斗导航收割机,车轮精准压过导航线的农民告诉我们,种地不需要再那么辛苦,也不需要那么多人力,粮食安全的重担,我们扛得住。
读了大学、在城市里的格子间摸爬滚打一番,选择“回到”或“来到”乡村创业的年轻人告诉我们,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当个农民,我很自豪!”
可以弯腰种地也可以伏案作诗,可以是技术高超的农机手也可以是“村超”球场上的得分王,可以是围着老人、锅台和孩子转的贤内助,也可以是训练人工智能的AI数据标注师……当农民不再是单一的背影,而是站在现代化跑道上的多彩群像,“丰收”二字也有了更加辽阔的语义——它不只是谷穗的低头,更是农人的焕发,是“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伟大实践结出的累累硕果。
三
“过去我总盼着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如今我也希望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回到大山。”
9月7日,“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在《人民日报》撰文,这位“用命供无数农村女生走出大山”的校长,第一次公开呼吁孩子们回到大山,因为,“路通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大山深处也具备了更多发展的条件”。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果说这曾经是我们城乡建设的美好愿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八年后的今天,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如同一块磁石,辐射着越来越强的吸引力,引得游子归来,也让城里人心驰神往。
今日之乡村,开始具备“基本现代化的生活条件”。屋外田园化、屋内现代化,既有鸟鸣蝉噪,也有手机信号;既有农家土灶,也有宽带淘宝。乡村已经不是凋敝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人们实现田园情结和桃花源情愫的现实空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已经有464万公里农村公路铺进万村千乡,94%的农村喝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行政村5G通达率超过了90%。水路电气讯全面升级,改善着村民的生活品质,更打破着阻碍乡村发展的无形壁垒,为产业下乡、人才返乡、要素入乡畅通其流。
今日之乡村,有着远超我们想象的经济潜力。当电商直播间架在田间地头,海量订单让“冷门山货”一夜之间变成热销的“网红单品”;当“村博”开在农民家门口,民间工艺、乡村文化成了带动村民就业、拉动文旅消费的产业密码;当音乐节在稻田里嗨唱,艺术为乡村注入了现代潮流基因。乡村正从传统要素组合的末端跃升为多元价值网络的枢纽,资源要素的耦合共振,使乡村释放出指数级扩张的内生能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潜力空间。
今日之乡村,有人人都向往的淳朴乡情。“蹭饭书记”在老乡家里顿顿“光盘”,用“蹭饭”保留着“人工管理”的人情味,村规民约明确“不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小夫妻们办起了集体婚礼,文明新风浸润着乡村治理的“软实力”。空巢老人是不是一天没出门?村里的“三资”用了何处?村党支部有了“智慧大脑”、AI智能体,为乡村治理效能提供了“硬支撑”。这种“柔”与“刚”并济、“情”与“智”相融的治理模式,既守住了乡村邻里互助的温情底色,又涵养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范式。
今天的丰收节,让我们循着稻香、追着欢声走进乡村。这里不只是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大集合、令人拍手叫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集合,更是国人幸福感、获得感的大集合,是“生活之美”的大集合。一个个充满活力、自信从容的新乡村,成为这场丰收盛会中最动人的风景。
秀丰收、赛丰收、乐丰收、享丰收,举国同庆,余韵悠长。一年只办一次,一次能让人美上一年。丰收节作为一个节日,尚显年轻,为何能够如此迅速地崛起为国人心中的年度盛事?
究其原因,农业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根脉,融入现代文明的要素,农业文明就可焕发光彩,为众人所乐;农村也正在逐步摆脱“经济社会发展短板”的位势,凭借振兴之势与城市齐头并进,共融共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上别具光彩的独特风景。
四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上空战鹰呼啸,长安街上红旗漫卷,三军将士如山巍峨。
95岁的老兵程茂友庄严举手敬礼,心中念着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替你们看到了,今天我们的国家多么强盛、军队多么强大!”
这盛世如你所愿——
从“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我们拥有了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业“家底”。
为全球提供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设备,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稳居全球首位,我们建立起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高铁飞驰、北斗组网、“天问”探火、“奋斗者”号深海科考,我们在加速跑中实现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农民“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似海深情没有被辜负,勒紧裤腰带支持工业的巨大牺牲也没有白白付出:没有农民的拥护,我们党就不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支持工业的“剪刀差”,大国工业发展之路就不可能成功,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也就失去了根基。
更让我们骄傲的是,中国“三农”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三农”正在全方位地被滋养着、反哺着。
“十四五”以来,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达到10.8万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之下,我们拥有了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越来越多的地区实现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我们退化的耕地得到了反哺,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实现酸化耕地治理720多万亩次,治理后的土壤产能提升10%左右。
一批底盘技术被攻克,调控作物产量和品质、动物高繁等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基因显露真容;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了95%,“中国粮”主要用上了“中国种”。
一批先进适用农机被研发,大马力拖拉机、打包采棉机、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一线,丘陵山地拖拉机研制成功,山区农民开始摆脱肩背手扛之苦。
…………
盛世反哺,山河作答;乡村振兴,未来可期。历史向我们证明,我们走过“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峥嵘历程,是符合一个大国的发展规律的,中国农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所作的贡献是值得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广袤乡野跃动着中国崛起不可阻挡的虎虎生气。在这个丰收的日子里,让我们凝聚起重农、强农、惠农、富农的强大合力,歌颂大地,庆祝丰收,致敬农民。
乡村全面振兴的光明前景势不可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