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补齐短板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2025年09月17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从自然风光到田园生活,从健康休闲到科普研学,如今,乡村旅游热度持续上升,乡村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多元。“村晚”“村超”“村BA”“村舞”……越来越多的“村字号”文体活动品牌快速涌现,把资源引入村里、把关注聚焦到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乡村旅游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我国乡村地域广袤,自然资源丰厚,生态环境优美,这些独特的生态禀赋是实现乡村发展和振兴的重要依托。随着城市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人们亲近大自然的需求日益增强,城市居民对于原生态的体验已经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特色美食、文化风情,能够让城市游客充分体验大自然的乐趣和中华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因此,乡村旅游正逐渐成为依托乡村生态资源、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产业。

  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高,可以通过“旅游+”的方式,将生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变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满足游客自然教育、休闲体验、餐饮美食、生命产业(医养、寿养、康养)、历史文化传承体验等多方面的需求,构建起一个新型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深度带动与“三农”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以“生产+生活+生态”的立体化方式开发乡村空间生态资源,突出不同乡村的原有风貌特征和人文景观的异质性,形成不同的产业特色和发展模式,助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发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乡村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重要增长引擎。我国目前已建成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超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全国15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数量居全球首位。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7.07亿,同比增长8.9%;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预计今年全年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将突破30亿。增势背后,是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带来的变化。农文旅深度融合正成为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重要转化通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发展动能。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不过,就目前情况看,我国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需要引起重视。比如,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道路交通不畅、民宿条件简陋、网络覆盖水平低等问题,影响游客出行便利和旅游体验;乡村生态旅游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卫生条件、餐饮质量、食品安全、居住环境等缺乏行业标准;存在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不足,技术创新应用不充分,文化资源转化深度不足等问题。

  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市场需求出发,补齐短板,创新模式,不断提升竞争力。要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乡村空间,科学安排生产、生活、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着力解决乡村旅游“小散乱”问题,倡导规模化、组织化、联盟化的管理模式以提升经济效益。加大投入,加快道路、网络、水电以及停车场、厕所、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乡村旅游同乡村治理同步推进,加强监督管理,畅通群众游客的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通道。深入挖掘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红色资源,将民族风俗、文化遗迹、特色建筑、民间技艺、田园风光等进行整合与开发,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的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建立政府财政引导资金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融资体系,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为乡村旅游项目的整体开发与长效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