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黄土地上的就业“突围” ——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如何为毕业生铺就职场“第一里路”

2025年09月15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关乎1222万名年轻人未来的就业“突围”在机遇与挑战中全面开始。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增长的数字背后,是对整个社会供需匹配的深刻考验。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也是观察宏观经济活力的关键指标。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围绕扩岗位、优服务、强指导的政策组合拳正加速显效。当宏观政策的东风吹进象牙塔,如何将蓝图变为现实?

  在陕西省咸阳市杨凌区,有这样一所绮丽如画的大学。700余种植物遍布校园,春樱灼灼,秋桂飘香。沿着“五台山”的155级台阶拾级而上,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大门,松柏掩映间,一座建于1934年的教学大楼巍然屹立。教学楼上的累累弹孔,诉说着烽火年代的民族创伤;小西湖的波光潋滟,映照着新时代的生机与从容。

  这所诞生于国家民族存亡之际的高等学府,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从攻克小麦条锈病防治瓶颈,到助推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从实现苹果适生区的“西进北扩”,到构建葡萄酒产业链技术体系……如今学校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双一流”农业高校,一代代西农人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深深植入这片黄土地。

  夜晚的南校区绣山活动中心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罗建峰团队,正在分析“国聘平台”的海量招聘数据。如大浪淘沙,从百余条招聘信息中逐一筛选,只为给未就业的毕业生一个精准匹配的机会。这样忙碌的夏夜,在这所高校却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

  精准定位,用温度托举每一个梦想

  林学院辅导员王博馨的日常工作,从查看学生就业动态开始。她为每位学生建立独立的就业进展档案,详细记录学生从投递到面试的每一个环节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她的工作核心是构建“学校—企业—学生”的高效链接通道,不仅精准推送个性化岗位信息,更主动对接重点企业,开拓优质就业资源,将市场需求精准地推荐给学生,并结合学生个人规划和个体特点,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可操作的求职技巧、模拟面试等就业指导。

  正是在精准施策、持续跟进的帮扶机制下,二战考研、就业意愿模糊、实践能力不足、岗位匹配度低……每一类学生的困境,都有对应的帮扶策略。

  学校建立了“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台账,为706名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面向120名重点群体毕业生开展“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对于离校后仍在求职的学生,从政策解读、简历优化到模拟面试,老师的线上指导从未间断。通过开通求职辅导绿色通道、组织公考训练营等方式,持续为重点群体提供有温度的精准帮扶。

  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实训中心于全年开设29门次小班实训课和每周35个时间段的一对一职业咨询辅导,举办求职训练营、简历问诊周、优秀简历示范展等多种形式指导,持续打造职业规划大赛、研职讲坛、面试官说求职等品牌活动,每年指导服务超过3万人次。一个分阶段、全覆盖、特色鲜明的立体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正在构建完善。

  “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要求,更是责任。全力帮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就是守好教育初心,护好每个家庭的期待。”校党委副书记闫祖书的话朴实有力。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在求职路上掉队,这份细致入微的托举,诠释着教育者的责任与温度。

  价值坐标,锚定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个人突围需要精准的托举,而群体奔赴则呼唤价值的引领。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句响亮的宣传标语,曾让陕西姑娘方佳旖心潮澎湃,在初识“西部计划”时,她被宣讲会上师哥师姐的故事所感染,对新疆这片沃土心生向往,选择远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34团开启人生新篇章。入疆工作后,当地百姓的热情、国家保障的温情,让方佳旖更加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样的选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很是流行。“我们的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热情一直很高,既有他们对‘学农爱农、强农兴农’使命的认同,也离不开学校多年持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罗建峰坦言,“这种‘接地气、干实事’的特质,正是涉农行业和中西部地区最需要的。”

  退役大学生士兵李凡,从小就羡慕军人的英姿飒爽,大三时应征入伍,服役于陆军某特种部队。两年的军旅时光,最让她难忘的是在西藏阿里的日子。4500米的高原缺氧环境,让她第一次体验到“头疼欲裂”的艰辛,也磨砺了她的意志。毕业时,李凡心中已有了答案。“当兵教会我,哪里需要就去哪里。阿里需要,就去阿里。”她即将带着部队赋予的强壮筋骨和顽强意志,带着母校传授的专业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奔赴阿里,做一名基层工作者。

  这样的选择,离不开学校持之以恒的深度引领。建立“选—培—送”选调生工作体系,持续建设“报考前”“入职前”到“入职后”全过程、全方位选调生培养体系;举办第二届“蹲苗计划”基层治理能力训练营与基层就业引领讲坛,提高服务基层就业能力;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建立2.0版校院两级“重点企业资源库”,推行3T实习实践模式(“ToptoTop”),依托就业实习基地、人才工作站等,继续有组织地策划学生暑期实习和政府见习工作,开展就业实践探访等实习实践活动。

  广阔平台,搭建供需双向奔赴的桥梁

  有了精准的托举和深度的引导,还需要一个广阔的平台,帮助学生与时代的需求高效相遇。

  西农多措并举,主动“走出去、请进来”。深入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围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科研合作以及学生实习就业等多方面交流合作,形成“学校—学院—学科点”三级联动的就业市场开拓模式。走访联系国企央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等优质用人单位499家,开拓就业岗位8400余个,签订就业实习基地55个;面向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南、山东、贵州、四川等中西部11省区100余个地市组织部门发出“赋能乡村振兴战略”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季活动邀请函,结合地方产业来校开展人才引进政策推介和专场招聘活动。

  在校内,一个贯穿全年的招聘矩阵火力全开。面向2025届毕业生举办专场宣讲会540场,大型综合类双选会4场,学院“小精专优”专场招聘会、行业双选会、“人才集市”、地市组团等小中型双选会43场,网络招聘会10场。超过3500家用人单位提供逾20万个岗位需求,吸引5万余人次学生参与。与此同时,借力西安高校就业资源开通“就业直通车”56辆,累计服务毕业生1700人次。

  线上就业服务“不断线”。“西农就业”官方微信公众号制作招聘推文1708条,发布在线招聘信息2414条,分行业组建13个毕业生就业信息群精准触达学生。在宿舍楼、教学楼、餐厅等学生社区进行校园招聘会信息投放,确保就业信息无死角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依托“云就业”智慧平台,打造了AI赋能的生涯领航厅。通过整合电子成长档案、招聘信息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生涯规划、职业咨询、技能培训等系列服务。AI模拟面试、AI简历优化和岗位推荐等功能,让就业服务真正搭上了“云快车”。“择木工坊”团队更是为毕业生精准匹配岗位2900人次,让个性化服务成为现实。

  从线下到线上,从校内到校外,从传统服务到智慧赋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全力以赴,为毕业生的“千里之行”铺就最坚实的“第一里路”。

  “莘莘学子兮,不断地光大与发扬,使我校之精神,永为全民族之太仓。”91年后的今天,校歌依旧嘹亮。近3年来,该校74%的毕业生服务涉农行业,56%的毕业生扎根中西部。2025届毕业生中,有近600人投身“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选调生等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到四川就业170人、甘肃161人、新疆144人……这一串串数字,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

  从黄土高原到雪域高原,从江南水乡到西北边疆,从“开发西北”“兴农兴学”到农业强国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它始于黄土地,植根于“国之大者”的深厚情怀;它将精准个体关怀与价值引领无缝衔接,让青春理想汇入民族复兴的壮阔洪流。

  这是黄土地上的就业“突围”,也是西农交出的时代答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