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激活山地农业

2025年08月12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新堡村的群峰叠嶂间,一片片梨树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山坡上。尚未成熟的梨子被精心套上袋子,静待丰收;树下,百合花与大丽花竞相绽放,白的清新脱俗,粉的娇艳欲滴。一条蜿蜒小径穿梭于梨树与花丛之间,引领游客步入这片名为“采风梨林”的花园式果园,感受田园牧歌的诗意与美好。

  这片果园的主人,是村民林正福——一位曾做过生意、干过工程的“跨界”农民。十多年前,他毅然选择回归家乡,投身农业。十年耕耘,林正福不仅荣获“贵阳市十佳农村实用人才”称号,更成为高级农艺师、农民讲师。随着林正福种植技术的日益精进,新堡村的配套服务也同步升级,为当地农业发展铺就坚实基石。

  2023年,新堡村立足山地农业实际,创新推出家庭农场模式,通过流转撂荒地,推动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经营转型。在新堡村党员干部的动员下,村民积极参与闲田盘活利用。林正福的果园面积迅速扩展至100余亩,其中梨树占80余亩,辅以种植百合花、大丽花、西瓜等作物,收入逐年攀升,去年利润约20万元。

  如今,新堡村已有17个家庭农场,昔日零散地、撂荒地被盘活利用。除了本地村民的积极参与,新堡村还吸引了来自福建省的投资者黄玉华。黄玉华曾到访新堡村,被这里宜人的气候和优质的水资源深深吸引,加之了解到村里对家庭农场的扶持,便决定在新堡村利用山泉水养殖石蛙。村委会不仅协助黄玉华流转土地,还以村集体资金入股其公司,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村民就业。

  家庭农场模式的推广,实现了“双赢”局面:一方面,让有能力耕作的农户得以扩大规模,提升经营效益;另一方面,让拥有闲置土地的村民获得稳定收益,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实现山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脱贫户苟洪英今年80岁高龄,回忆往昔独自耕作十几亩地的艰辛,感慨万千:“累得很,太阳又晒。”而今,她将土地流转给黄玉华和另一家公司,仅保留了一点耕地种蔬菜,“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新堡村的家庭农场模式,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拂过这个曾经沉寂的山村,激活了土地的无限潜力,更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一定要有一个好产业。”新堡村党支部书记王攻武深有体会。新堡村的实践证明,只要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就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为新时代农村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