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盐碱地上的“金色奇迹” ——山东东营市永安镇特色产业发展纪实

2025年08月11日 来源:农民日报

6372b0060f0d3ef23a12159b46db6f29_wKhqDGiZG6qAH1bgAAIQjJCykx4152.jpg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东营综合试验站夏大豆免耕覆秸机械化播种现场。资料图

  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永安镇,一片曾因盐碱肆虐被称为“不毛之地”的荒滩,如今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从耐盐碱作物的大面积推广,到黄河口大闸蟹的品牌崛起,再到农文旅融合的探索,永安镇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特色发展之路。2023年,永安镇获批创建“稻乡蟹缘”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片区,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从“望天收”到“吨粮田”的华丽转身

  盛夏时节,走进永安镇的玉米制种田里,绿油油的植株迎风摇曳,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种粮大户王介林蹲在地头,轻轻拨开玉米叶片,仔细查看玉米长势。“今年玉米比去年长得更好,秆子粗壮,穗子也大,丰收的架子已经搭起来了!”王介林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王介林是山东丰彩种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彩种业”)的种粮大户,管理着上千亩试验田。今年小麦收获季,他负责的耐盐碱小麦品种实打实收亩产达650多公斤,比过去普通品种的亩产高出近200公斤。“以前种普通小麦,亩产也就三四百公斤,遇到不好的年景甚至颗粒无收。现在选对了品种,产量翻了一番不说,品质也更好了。”王介林感慨,十年前他刚开始规模种植时,常常因为盐碱问题导致出苗率不足50%,“那时候真是愁得睡不着觉。”

  王介林的转变,是永安镇种植业发展的生动缩影。过去,由于土壤盐碱化严重,当地农民种植传统作物往往“十种九不收”。当地数据显示,2015年之前,永安镇粮食平均亩产不足300公斤,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耐盐碱品种的推广和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应用,永安镇的种植业迎来了质的飞跃。2023年,全镇粮食总产量突破5万吨,创历史新高。

  丰彩种业是推动这一变化的重要力量。公司负责人田兆山介绍,丰彩种业扎根永安镇多年,专注耐盐碱作物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0余家科研机构合作,培育出“济麦60”“DK171”等一批耐盐碱高产品种。“我们的种子在东营、滨州推广面积已超百万亩。”田兆山说,公司拥有3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年销售种子超2000万斤,成为东营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丰彩种业与农户的合作模式也颇具特色。公司为农户提供原种,并高价回收粮食,每斤加价0.1~0.15元。“一亩地能多赚150元,农户积极性自然高。”田兆山说。此外,公司还为农户提供定制化的种植方案,帮助他们在盐碱地上实现高产稳产。王介林说:“现在种地讲究科学,什么时候浇水、施什么肥、防什么病,都有专家指导,再不是靠天吃饭了。”

  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的创新实践

  盐碱地曾是农业生产的“禁区”,但如今,永安镇却成为耐盐碱作物育种的“试验田”。走进永安镇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整齐的试验田里,不同品种的作物长势各异,科研人员正在认真记录数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种质资源团队负责人曹冰告诉记者,玉米研究所在东营盐碱地开展种质筛选、组合鉴定及常规育种工作已有17年,筛选出一批优良耐盐碱种质,培育出“鲁单510”“鲁单506”等明星品种。

  “‘鲁单510’耐密植、抗倒伏,在盐碱地上亩产可达930多公斤,曾创下了全国盐碱地夏玉米高产纪录。”曹冰介绍,该品种已成为国家主推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800万亩。2021年,该品种获中国种子协会玉米高产竞赛夏玉米品种第一名;2023年,“鲁单513”的生产经营权被湖北襄阳正大种业以1000万元竞拍,创下了山东省玉米品种转让价格的新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新技术及应用创新团队在垦利区永安镇试种了耐盐小麦品种“航麦802”。这一品种不仅耐盐碱,还具有耐迟播的特性。“晚播一个月,亩产仍能达500公斤以上。”团队骨干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谢永盾介绍,2025年,“航麦802”在东营盐碱地的亩产突破554公斤。“这个品种全生育期耐盐性都是一级,做面条、馒头的品质也很好,非常适合盐碱地种植。”谢永盾说。

  盐碱地育种的关键在于“以种适地”。曹冰解释,传统思路是改造土地适应作物,而现在是通过培育耐盐碱品种,让作物适应土地。“我们在试验田设置了不同盐碱梯度,从千分之一到千分之四,筛选出最适合的品种。”科研团队采用了“双层负压真空阻控”等先进技术改良盐碱地,该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曹冰说:“过去是‘以地适种’,现在是‘以种适地’,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盐碱地的高效利用。”

  为了精准控制试验条件,科研团队还配备了喷灌和滴灌设施。“如果雨水稀释了土壤盐分,我们就人工补充盐水,确保实验数据准确。”曹冰说。这种严谨的态度,为盐碱地农业提供了可靠的科技支撑。永安镇已建成5300亩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引入30余家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耐盐碱品种区试实验13个,培育具有独家知识产权的品种4个。

  从“养在深闺”到“名扬四海”的品牌之路

  除了种植业,永安镇的另一张名片是黄河口大闸蟹。盛夏时节,养殖池塘波光粼粼,工人们正忙着投喂饵料、监测水质,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季精心培育着每一只大闸蟹。永安镇党委副书记、宣传委员吴彤拿起一只螃蟹说:“你看这底板多干净,这就是黄河水养殖的特色。我们的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已达32.9亿元,连续四届蝉联‘中国十大名蟹’。”

  吴彤介绍,永安镇地处黄河三角洲,独特的盐碱水土为大闸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黄河水含沙量高,有机质丰富,大闸蟹的底板特别白净,口感鲜甜。”经检测,黄河口大闸蟹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螃蟹高出30%,深受市场欢迎。2009年,永安镇被中国河蟹协会授予“中国大闸蟹之乡”称号。

  近年来,当地推广“种草、投螺、稀放、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建成4万亩标准化养殖基地。吴彤说:“我们引进了惠泽、一邦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3000余户群众增收。”

  品牌化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永安镇通过举办大闸蟹开捕节、参加国内外展会等方式,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吴彤介绍,2023年,黄河口大闸蟹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和中国贸促会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在京东总部举行的推介会上签下亿元订单。

  此外,永安镇还探索农文旅融合,打造了稻田画风景区、稻蟹混养等特色项目。景区内,小火车穿梭在金色的稻田间,游客们拍照打卡,体验农事乐趣。“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景区每天接待游客超万人,周边农户的土特产都卖空了。”吴彤笑着说。

  “盐碱地曾是我们的短板,现在成了特色和优势。”吴彤说。通过“改地、改种、治水、新模式”的综合治理思路,永安镇实现了从“不毛之地”到“吨粮田”的转变。2023年,全镇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5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同比增长12%。

  在科技赋能、政策支持和产业创新的多重助力下,这片曾经的荒滩正蜕变为充满希望的“金色田野”。未来,永安镇将继续深化盐碱地综合利用,推动种业创新、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永安经验”。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