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盐碱地变身“鱼米乡”

2025年07月28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7月,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镇小滩子村,千亩稻田碧波荡漾,河蟹在纵横交错的水渠中穿梭,游客们在栈道上拍照打卡,远处传来欢快的农家乐歌声……这个位于黄河“几字弯”北岸的村庄,曾因盐碱地广布而陷入“种地难、增收难”的困境。如今,小滩子村不仅让盐碱地长出“金稻米”,更打造出“一地多收、农旅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成为全区美丽休闲乡村的典范。

  “过去这里白茫茫一片,庄稼十种九不收,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小滩子村党支部书记谢铎指着稻田感慨。由于地质原因,村里80%的土地长期受盐碱化困扰,传统玉米种植亩产不足300斤。转机始于2018年,大路镇带领相关人员赴辽宁盘锦考察,引入“盐碱地改良+稻渔共生”技术,通过挖渠排碱、有机肥改良土壤,试种耐盐碱水稻。

  “第一年亩产就达到800斤,稻田里养蟹养鱼,收入翻了好几倍。”村民张永胜是首批“吃螃蟹”的人。2021年,整合1300亩盐碱地;2022年,村里的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开始规模化经营,形成“水稻+螃蟹+鱼”的立体种养模式:水稻为水产遮阴,鱼蟹排泄物肥田,实现“一田三收”。如今,园区年产有机大米60万斤、螃蟹两万斤,年产值超800万元,村民每亩地流转费加分红收入达4000元。

  科技赋能进一步释放潜力。2022年,黄河稻渔生态观光园与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合作,推广“5G+智慧农业”,稻田里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酸碱度,无人机精准施肥。“盐碱地改良成本从每亩3000元降到1000元,水稻品种抗逆性更强。”技术员王伟介绍。

  产业兴旺的背后,是小滩子村深化农村改革的探索。2017年,村集体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将分散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整合起来,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我把10亩地入股合作社,平时在园区打工,一年能挣5万多元。”村民刘秀兰算了一笔账。目前,全村98%的农户加入合作社,集体持股51%,企业负责技术和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此外,村里成立农畜产品集散中心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建设冷库和果蔬集散中心,解决农产品储存和销路问题。“去年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大米30万斤,螃蟹直供呼和浩特、包头的市场。”集散中心经理杨建国说。

  “三变”改革盘活了沉睡资源。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较5年前增长20倍,村民人均收入达2.8万元。

  产业强了,环境美了,小滩子村又将目光投向文旅融合。依托黄河生态资源,村里规划了“沿黄渔家风情、黄河文化旅游、河滩农业观光”三大体验区,推出稻田艺术节、捕蟹体验、民宿露营等业态。

  “周末带孩子来钓螃蟹、吃农家饭,还能买现磨的新米。”游客陈先生从鄂尔多斯市区驱车1小时前来打卡。今年上半年,村里已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文旅收入占比达50%。

  为提升服务品质,村里统一培训村民担任导游;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亲子乐园、骑行绿道;与周边景区联动开发黄河研学路线。“我们要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形成‘农业+文旅+康养’的全产业链。”大路镇党委书记、党群服务中心主任高向东表示。

  从“环境短板”到“生态招牌”,小滩子村的蝶变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村里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分类、光伏路灯全覆盖工程,并修复湿地300亩,种植沙柳等防风固沙植物,形成“田成方、渠成网、林成行”的生态格局。

  “环境好了,连候鸟都来了。”村民王喜指着稻田边的白鹭群说。2024年,小滩子村获评“内蒙古自治区美丽休闲乡村”“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卓有成效的缩影。

  站在新起点,小滩子村规划清晰:扩大稻渔综合种养至2000亩,建设稻米加工厂提升附加值;开发黄河文化IP,打造非遗工坊;培育“新农人”队伍,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塞北小江南’,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每一位村民。”高向东信心满满。

  夕阳西下,蛙声和微风拂过稻田的声响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来自大自然的交响乐。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书写着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