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四川绵阳安州区 田间“赛”良种 振兴添动能

2025年07月23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盛夏时节,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河清镇试验田里禾苗青青,随风摇曳,长势喜人。安州区迎来了规模最大的一场稻种“比武”,72个水稻新品种在这里扎了根,来自11家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的育种成果,正悄悄展开一场“较量”。

  田垄间,竖立的小木牌标注着品种名称和“出身”:有的来自省农科院,有的出自四川农业大学,还有的是企业自主培育。别看这些稻种模样相近,却各有“神通”:有的专攻高产,是名副其实的“产量能手”;有的自带“防镉”技能,吃着更安心;还有的瞄准了本地米粉产业,淀粉含量正合适。

  “你看这株,分蘖力强,抗病性也不错。”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负责人唐勇拨开稻穗,指着一株长势喜人的稻苗说。农技员们仔细记下每块田内水稻的株高、叶色,连病虫害发生情况都不“放过”。眼下,这些新品种正处于控苗的关键阶段,农技员们将对这些品种的长势、抗性、产量潜力等进行全程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和观察记录。

  近年来,安州区不断加大对育种工作的投入。“十四五”期间,安州区整合投入资金5亿元,全力打造标准化水稻制种基地。如今,全区4.5万亩的基地里,高标准农田实现全覆盖,从农田建设标准化到制种全程机械化、加工自动化、流程控制信息化、生产服务社会化一应俱全,打牢了育种产业基础。在政策扶持上,安州也下足功夫,先后出台《绵阳市安州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和《关于支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建设的八条措施》,从生产秩序维护到企业利益保障,为育种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合作模式上,安州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制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农业,形成“水稻制种+中药材”“水稻制种+油菜/蔬菜”等高效轮作模式,不仅实现了产业多元化发展,还带动农户增收。同时,深度开展政企共建融合,与宜宾市宜字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国豪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联动制种科研、生产、加工等全产业链。如今,已有近20家种业公司常驻安州。

  安州区的育种成果也是卓有成效。2023年,成功选育出两个水稻新品种并通过审定;国豪种业采用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模式,生产的种子出口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每年出口12万公斤左右。安州区河清镇还积极引入高校资源,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科技小院”“教授工作站”,接收来自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暑期实践大学生,为育种工作注入新活力。

  这场“比武”不只是选种子。对种粮大户来说,能提前看到哪个品种更适合本地水土;对米粉加工厂而言,专用稻品种意味着更稳定的原料;对科研人员来说,田间表现是育种方向的“指南针”。

  据了解,农技人员将持续密切跟踪各品种表现,积累关键数据,后续还会组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及加工企业代表进行现场观摩,综合田间表现与实验室检测结果。“9月收获后,我们将综合产量、米质等数据,筛选出最适合在安州‘扎根落户’的品种。”唐勇道出了这场“比武”的实用价值——通过全程跟踪、科学评估,让良种与土地“精准匹配”,破解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的难题。

  从精准试种到全链条发展,安州区正以育种创新为笔,持续书写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答卷。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