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西藏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丰产根基—— 高原良田亩均增产超5%

2025年07月22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西藏,土壤贫瘠,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农作物低产区域。近年来,自治区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目的,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以建设促保护”思路,以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为重点区域,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完善节水灌溉配套设备及田间管网建设,目前自治区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449万亩,改造提升60万亩,一半以上的耕地实现“田成片、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亩均增产达5%以上,为粮食连年丰产筑牢根基。

  作为自治区粮食生产重点市,日喀则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市级重大项目保障推进体系,截至2024年底,累计完成13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田间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小田块、高低田被改造成为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高标准农田。

  昌都市、林芝市把原本零星分布、条块分割、高低不平的土地建成相对集中成片的平整耕地。

  拉萨市、山南市等地通过土地平整、客土改良、卵石清理、土壤深松等措施,实现“田块集中连片、土壤质量提升”。

  拉萨第一产粮大县林周县共有22万多亩耕地,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万余亩。从牲畜拉犁到小型机械,再到大型农机在农田里驰骋,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林周县实现由传统农耕到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西藏高原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样本。

  林周县曲果镇朱加村共有耕地5000多亩,目前已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村民扎西平措今年种了19亩青稞,打开地头水泥灌溉渠的阀门,清澈的水就哗哗流进田间。“原来大多地块面积小,田里到处是小土丘,干旱时从澎波河引来的水要一家家轮着浇地,有时等一个月都不一定能轮到。”回忆起之前种地的情景,扎西平措感慨地说,“那时种地真是太辛苦了,种庄稼的时候有操不完的心、干不完的活儿,收成还不好,有的人不愿种就干脆把地荒了。”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耕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种地积极性普遍提高。如今,朱加村种田实现全程机械化,没有农机的农户也可享受到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便捷,村民在种了粮食的同时,还有大把的时间外出务工,做到“两不误”。在有“世界青稞之乡”美誉的日喀则市,拉孜县曲玛乡坚达村村民达瓦加拉家的120亩青稞原本需要6个劳动力辛苦耕耘,如今借助智能化农机,夫妻俩就能轻松搞定。

  有了高标准农田,粮食单产也实现大幅提升。林周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助理农艺师拉巴顿珠说:“现在青稞平均亩产可达到700斤,而过去亩产一般只有三四百斤。”在日喀则市,与传统农田相比,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平均提升100公斤,“粮田”切实变成“良田”。放眼全自治区,在高标准农田的助力下,2024年全区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10万吨新台阶,由2023年的108.87万吨增加到112.9万吨,增幅3.7%。其中青稞产量首次突破85万吨,达到88.8万吨。粮食、青稞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呈现面积、产量、单产水平“三增”良好态势。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巴桑次旦说,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耕地等级近3年来提升了0.13等。高标准农田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还加速推动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以上,推动农业生产节药、节肥10%,粮食节本增产能力持续巩固。

  如今,西藏自治区正持续发力,在确保完成2025年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今年上半年,农业农村厅根据全区科学施肥增效工作方案要求,组织有关地市以青稞、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为主,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90万亩,指导各地市开展高温堆肥技术,提高农家肥腐熟质量,开展商品有机肥增施技术,促进有机无机配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耕地质量。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