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博会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从麦当劳中国的打卡领薯条活动,到青岛啤酒的“喝酒王”比拼;从云南普洱茶、宁夏枸杞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展示及国际采购洽谈,到各大论坛对绿色农业供应链的解构;从展示自己,到互通有无、博采众长……7月2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不同场景交融的背后,是关于绿色农业供应链协同发展的深度实践,而这恰恰回应着全球农业的迫切需求。
全球粮食供应链破局之道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直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过半,但粮食与农业领域目标却停滞甚至倒退,预计2030年仍有5.82亿人面临长期饥饿。粮食体系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14%的粮食在收获至上市环节损失——难题的破解之道,与供应链的绿色化和协同化密切相关,而链博会正是各方探索解决方案的重要平台。
面对挑战,中国以供应链合作为抓手,在链博会上展示具体实践。“我们以科技为‘链’,构建‘良种+良品+良法’体系。旗下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MAP)服务覆盖3500万亩耕地,通过地力提升、智能灌溉等专业化方案助农增产8%至15%。从实验室到田间的技术渗透,让供应链不仅是物资流通的通道,更成为创新成果落地的载体。”先正达集团中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侯育说。
技术落地离不开装备支撑,农机产业链的协同成为供应链顺畅运转的重点环节。国机集团发布技术攻关、产品供需、营销共享“三张清单”,带动上千家供应商协同发展,累计培育82家“专精特新”企业,帮扶212家供应商提升质量管控能力。“国机工程集团与玻利维亚促进食品生产公司合作的圣胡利安大豆加工厂项目,能满足该国76%的食用油需求,大幅提升玻利维亚粮油供应安全和工业化水平。”国机工程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海垦集团携天然橡胶、热带农业等板块亮相,第四代智能割胶机与高端橡胶制品、“好舒福”乳胶寝具形成从种植到终端的完整链条;正大集团通过区块链溯源与智慧养殖项目,展现从养殖到销售的全流程把控。这些实践勾勒出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清晰脉络,让供应链各环节不再孤立,而是形成相互赋能的有机整体。
全链条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细分环节的精准赋能。本届链博会参展企业阵容更趋多元,除传统农业龙头,分选设备、检测仪器、智能包装等产业链细分领域新力量首次集中亮相,上下游协同强化,产业生态更立体完整。“我们的分选器精度极高,靠近红外光谱技术0.3秒内完成单颗检测,每小时处理3吨大米,误差率仅1%,这一环节如供应链‘质检员’,精准产品匹配去向,提升全链效率。”安徽捷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品牌战略部负责人唐文艺说。
以“链”为媒集聚创新动能
外脆内绵的薯条是麦当劳中国的经典产品之一,但很少人会将薯条与面前这位朴实的大叔——邓书宝联系起来,邓书宝是一位来自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农民,目前他种植的6000亩土豆全部供应麦当劳,是“麦链”的重要一环。本届链博会上,麦当劳中国携手辛普劳、麦肯、蓝威斯顿等供应商,与邓书宝等农民伙伴同台,讲述土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故事。
作为供应链起点,邓书宝在土豆收获后会让土地休整1至2年,轮作其他作物。“最初大家不理解种为啥要轮作,后来才明白这能改善土壤的结构、保持肥力,种出品质更好的土豆。”邓书宝说。
作为一家90%的食材由中国本土供应的餐饮企业,麦当劳中国每年在中国采购土豆超13万吨,三大供应商已建成4家工厂,实现薯条、薯饼等全线产品国产化。庞大需求背后,是种植模式的全面升级:通过与供应商合作推进轮耕轮种、滴灌节水、土壤健康测试等再生农业技术,推动中国土豆种植从小农户模式走向规模化、现代化。
一根从内蒙古田间到城市餐桌的薯条,不仅串联起农民邓书宝、供应商等“麦链”上下游节点,更印证了农业供应链集聚效应对传统产业的重塑力量。
当然,这种集聚效应的价值远不止于此,链博会还让不同领域技术在此交叉融合,正催生着更富想象力的创新可能。
“我们就是来链博会‘找朋友’的!”大连金马衡器总经理周欣指着展台前络绎不绝的客商笑道。7月17日,这家专注智能衡器的企业与内蒙古基硕科技在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签署1.2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完成了一场跨界“联姻”。
故事始于首届链博会,当时基硕科技研发的“AI瘤胃胶囊”受到展位“邻居”金马衡器的关注。第二届链博会,双方发现技术互补——基硕通过向牛体内植入瘤胃胶囊(生理数据采集终端),完成牛生理数据采集和分析,而金马则通过数字化衡器提供牛重量数据,双方共同搭建数据系统,将首次全链打通生物采集、智能分析、智能称重、数字交易,实现每一块牛肉的全流程溯源。
在链博会的舞台上,原本“单兵作战”的企业通过链博会携手共进,成为农业供应链创新集聚效应的生动注脚。
共绘农业合作新图景
格鲁吉亚红酒、卢旺达咖啡、斯里兰卡红茶的香气交织弥漫,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特色农产品,正通过链博会的平台与中国消费者的舌尖直接“对话”。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茶叶推广官唐岚已是第二次参展,这次他和同伴们带来了锡兰红茶、锡兰肉桂、手工香皂等特色产品。“我们不仅展示,也现场售卖。展会的人流量持续增大,我们能借此拓展更多长期商业伙伴。”
推动农产品从“展品”变为“商品”,借助“展示+销售+对接”的模式,链博会成为海外农产品进口中国的“快车道”。
卢旺达的咖啡企业也是链博会的“老朋友”。“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卢旺达驻华大使线上直播带货,让卢旺达咖啡在中国市场火了一把,我们的销量明显提升。”卢旺达展商方达表示,今年第二次来链博会,他们的目标更明确:一是推广自有品牌,二是寻找稳定经销商。“相信明年、后年,会有更多人爱上卢旺达咖啡!”方达说。
“链博会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重要纽带,我们希望它能让中国伙伴更直观了解刚果(金)的发展潜力。”刚果(金)驻华大使馆参赞恩杜西·鲁齐加首次参展便深有感触:作为中国在非洲的重要贸易伙伴,刚果(金)与中国在农业领域互补性强——刚果(金)拥有8000万公顷可耕种土地,农业条件优越;中国则具备技术、市场与经验优势。“我们期待吸引更多中国农企投资,共同开发现代化种植、农产品加工,深化全产业链合作。”恩杜西·鲁齐加说。
链博会的“链动”效应,更体现在其作为合作枢纽的辐射能力。
在格鲁吉亚国家馆,展商伊利亚正向观众介绍传统的陶罐红酒酿造技艺。“红酒只是我们业务的一部分,我所在的格鲁吉亚‘一带一路’商务馆2022年在中国注册,总公司的业务覆盖经贸、文化、科技、旅游等多个领域,我们已汇聚了25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特色产品。”伊利亚坦言,“公司来链博会,正是希望成为这25国与中国、与世界链接的桥梁。”
携特色农产品寻觅经销商、以资源优势吸引全球投资、联动多国融入中国市场……链博会正以“链动全球”的胸怀,链接更多国家共享开放合作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