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收测产,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小麦‘两精一抗’示范田实收籽粒产量为每亩665.97公斤。”近日,测产专家组组长、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毛凤梧宣布结果。
这片面积6亩的示范田,位于樊城区牛首镇黄丰村,去年10月29日采用机械条播,品种为扶麦368。在湖北江汉平原,小麦亩产超过800斤便是高产。而这片示范田,亩产突破1300斤,每亩用种15斤,仅为传统种植的一半左右。“少用种,多收粮”隐藏着怎样的科技密码?
“大幅增产增收,令人鼓舞。”襄阳市植物保护站副站长、示范田技术负责人石磊说,示范田的秘诀在于,以精量播种、精准施肥、抗逆栽培为核心的“两精一抗”高产栽培技术。
技术指导、安徽省农科院专家夏桂平解释说,精量播种是根据当地气象条件,确定逐日播种量,构建小麦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精准施肥是在播种期、拔节期和孕穗期3个不同时期,根据苗情、土壤情况施肥;抗逆栽培则是采用抗逆免疫剂,增强小麦的抗逆性。
采用新方法,种植户难过的第一关就是播种关。传统种植户一般每亩用种30斤以上,多的甚至达到40斤。而“两精一抗”用种量仅为传统种植的一半,行距也从传统种植的20厘米,调整为35厘米。“扩大行距,改善通风透光性,促进根系深扎和茎秆健壮,前期充分分蘖,后期抗倒伏。”
“用种量仅15斤,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到苗情期,看着禾苗矮小稀疏,更是对新技术‘半信半疑’。小麦拔节后,看着‘赶了上来’,才慢慢有了点信心。”流转土地进行示范种植的李拥军介绍。
“我们一开始也是半信半疑。”石磊说,前期心里发“虚”,到了拔节期,虽然还能看到“宽行”种植裸露的土地,但发现“两精一抗”栽培与传统种植茎蘖数持平、茎秆更粗壮时,悬着的心才松了下来。到孕穗期,肉眼可见已与传统种植完全无差别,对增产就有了一些信心。等到麦穗抽出来,发现示范田的麦穗更大,穗粒数更多,穗子整齐度好,信心更足了。而收割前夕,看到麦粒饱满,丰收在望,觉得新技术真是神奇。
石磊给我们算了一笔“成本账”:每亩少用种子,节约成本40多元。传统种植播种时,施肥是“一炮轰”,前期营养过剩,麦苗疯长,后期营养跟不上。而新技术补施拔节肥、孕穗肥,施肥总量齐平,只增加每亩每次5元的无人机作业费。其余翻地、整地、机播、收割等成本和原来差不多。总体算下来,两种方法成本基本一致。
李拥军则对效益大幅增加感到很高兴。他跟我们算的是“效益账”:增产增加的是纯收益。如能达到示范田的水平,亩均收益可以达到四五百元,甚至更高。李拥军目前流转土地300亩,他对增产增收有了信心,“明年将进一步扩大‘两精一抗’种植。”
当天,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小麦主产区的农技专家,对襄阳市农技推广中心和市植保站联合实施的小麦“两精一抗”示范田进行测产。专家认为,该技术减少种子浪费、降低化肥污染、增强抗灾能力,实现了“节本+增产”双重目标。据了解,湖北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优化并推广这一种植技术,用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