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行走在浏阳市大瑶镇的田间地头,插秧机来回穿梭作业,农技人员俯身田间耐心指导,党员志愿者在沟渠间挥汗如雨……近年来,浏阳大瑶镇通过推广农业机械化、做实技术服务等方式,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能,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机械赋能,激活耕地“新动能”
“以前人工插秧要忙活半个月,现在三天就能干完。”端里村村民胡景光站在田埂上,看着插秧机整齐划一地栽下秧苗,满脸笑意。
据悉,这是端里村第二年推广机械化插秧。现代化农机不仅让耕作效率大幅提升,精准的株距和深度控制,也为粮食丰收打下基础。
从邀请科技特派员指导金银花种植和产品开发,到引入机械设备助力插秧,大瑶镇推动“科技+农业”融合发展,为农业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精准服务,守好种粮“责任田”
“多亏你们及时指导,现在杂草除干净了,秧苗越长越好!”不久前,杨花村村民刘佐成电话求助,早稻插秧后使用除草剂效果不理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来到刘佐成家,下田查看,发现他误用了适用于芽前处理的除草剂。在专业建议下,刘佐成更换了适配药剂,田间杂草得到了有效控制。为确保科学用药,大瑶镇还专门组织技术人员上门为他开展“一对一”指导,详细讲解药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现在田里的稗草、千金子这些恶性杂草都除干净了,秧苗长势明显好转。”刘佐成高兴地说。
据了解,大瑶镇每年为辖区内的15个村(社区)农户提供农资购买与水稻种植技术指导。同时定期对农资经营门店开展安全检查,全力保障农业生产规范有序。
党员在前,构筑防汛“红堤坝”
为保障早稻生产,李畋村6名党员自发组建“防汛护耕小队”,投身修闸蓄水、抗洪排涝一线。他们深入田间,对老旧水闸、沟渠开展拉网式排查。针对闸门渗漏、排水不畅等隐患,分工协作加固闸体、清淤疏堵。
今年入汛以来,小队已完成3处闸门修缮,疏通灌溉渠道500余米,并新建2个临时排水点,有效提升了农田防洪排涝能力。队员们还逐户走访种粮大户,了解早稻种植进度和需求,协助调配抽水设备、指导科学排水,全力避免秧苗根系遭受涝渍危害。“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帮我们解决了不少问题!”种粮大户施先交由衷赞叹。
近年来,大瑶镇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将“红色力量”注入田间地头,构建全方位防汛护耕体系,让党旗在农业生产一线高高飘扬、在田间地头熠熠生辉,让党员成为防汛护耕的“主心骨”、科学种田的“土专家”、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以“红色引擎”驱动农业稳产。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服务”,大瑶镇正借助科技创新、精心服务,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接下来,大瑶镇将持续深化农业建设,扩大社会化服务覆盖面,让农业的成色更足、底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