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未来生力军,少先队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学校。”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谆谆教诲、殷殷嘱托,饱含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关怀和对少先队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做好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事实上,对少年儿童这支“未来生力军”,总书记一直很关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去年“六一”前夕,总书记给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的学生们回信时就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把家乡建设好,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你们这一代人接力奋斗。”
我们总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从哪来?除了吸引外来人才,更重要的是培育好乡村本土人才,而乡村少年儿童正是乡村本土人才的“蓄水池”,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未来生力军”。总书记始终强调,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就提出,“教育关系着子孙后代,要做到全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在脱贫攻坚时期,“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义务教育要有保障。新一轮科技浪潮来临,重视“未来生力军”的建设,也蕴藏着更长远的战略考量。数字育种、智慧农场等农业生产新模式,电商达人、乡村CEO等乡村新职业,都让我们看到了农业农村对新技术、新理念的需求。面向未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乡村也不能被落下。
要看到,培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未来生力军”,当前还有一些短板要补。一方面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上,城乡差距还客观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普及化的问题,但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还较为突出。这也是总书记特别指出的“十四五”时期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去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就是要把这块短板抓紧补上,为培育这支“未来生力军”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是乡村教学模式、教育观念有待更新。广袤乡村,各有特色,如果只是生搬硬套一套标准、一种模式,必然无法适应乡村教育的多元需求,特别是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量身打造教学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的方向、有所发展。
少年强则国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正经历并见证着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乃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终究还要靠这支“未来生力军”。对此,我们满怀期待,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