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研究 > 学术研究

浙江缙云县酸化土壤采用“组合康复治疗”取得显著效果

2025年04月01日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春分过后,浙南丘陵间的层层梯田泛起新绿。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东方镇的千亩连片酸化耕地治理区,几台装载土壤调理剂的植保无人机正在低空作业,精准撒施的土壤调理剂如细雨般浸润着板结的田块。作为全国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缙云针对土壤酸化问题,经过多年一系列的“组合康复治疗”手段,去年项目区土壤pH值平均提升0.41个单位,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15.72%,水稻亩均增产5.18%,为南方红黄壤区耕地保护提供了鲜活样本。

  土壤酸化是缙云县的“老大难”问题,严重制约着本区域耕地产能的提升和资源的高效利用。监测数据显示,县域内26.196万亩耕地中,pH值低于5.5的酸性土壤占比达91.5%。缙云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远青直言,治理酸化耕地刻不容缓。如何让昔日“瘦土”变成“肥田”?“心里有谱”才能有的放矢,对此,缙云县建立了95个酸化耕地效果监测点和21个长期定位试验点,加上测土配方施肥监测点、耕地质量监测点等土壤监测点和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725个外业样点,累计采集土壤样本4500余份,构建起覆盖全域的耕地质量数据库。

  “我们针对不同酸化程度的耕地,施用不同分量的土壤调理剂,推行‘稻芥’‘稻麦’轮作等水旱轮作模式,使用杀虫灯等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减少农药施用次数,以及推广商品有机肥,鼓励冬闲田种植绿肥,支持秸秆科学还田等措施,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缙云县农业农村局土肥植保能源站站长吕勇杰介绍,通过在东方镇1000亩集中连片酸化耕地综合治理区的大量实验与探索,目前已逐渐形成了“土壤调理剂+水稻专用肥+有机肥+喷施海藻寡糖植物增效剂+秸秆还田”的成熟技术模式。

  技术红利正在转化为生产效益。记者了解到,通过撒施调理剂、秸秆还田等措施,这一集中连片酸化耕地综合治理区的土壤pH值提高了0.3,土地肥力明显增强,板结土壤变得蓬松,水稻平均亩产也增加了100斤。

  值得一提的是,酸化耕地的治理成效,还体现在让农户的观念从“要我治酸”向“我要治酸”逐渐转变。在治酸项目区外,有50余个主体主动开展了治酸工作,涉及面积达1.1万余亩。

  为进一步提高农户治酸成效,缙云县农业农村局专门打造了包括县级集中培训、企业分区指导、村级普及宣传三级网络在内的培训体系,将技术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去年,全县共开展培训宣传5000余人次,发放酸化耕地治理宣传单4.7万余份。

  行走在缙云乡间,治理带来的生态蝶变随处可见。连片稻田中紫云英排排盛开,田埂边杀虫灯与智能监测设备星罗棋布,翻耕的田间几只白鹭闲庭信步。这个曾经饱受酸化困扰的农业大县,正以系统思维续写“藏粮于地”新篇章,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缙云经验”。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