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研究 > 业界观点

土地流转:间接意义重大

2008年12月16日 来源:土地论坛

引用
   
  上海证券报: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进行流转,这对于农村金融建设有何意义?目前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如何创新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土地流转?

  王国刚:从金融层面讲,土地流转至少涉及了三个问题,第一,土地是否可作为各种债务的抵押品。比如说,土地使用权是否可以作为抵押贷款或其他债务的抵押品?当土地可以作为各种债务抵押品时,就可以进行价值评定,农民的积累就可以得到承认。

  第二,既然土地使用权归于农民,那么农民可以把土地使用权作为入股的根据。

  第三,无论是债务还是入股,都有定价问题。既然流转中包含着有价的交易,那么就会有一个市场可参照的定价根据。在制度的层面,市场机制在逐步形成。

  张承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现,有利于在农民资金融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意味着债权的保障程度得到提高,市场空间得以拓展。

  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存不足。首先是总量不足,金融工具单一,农业保险面窄量小。其次是从制度性缺陷看,准入过严。参照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监管要求偏高。还有就是,当前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没有系统规定;农业保险缺乏规范。最后就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马九杰: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早已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方式流转,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再次强调了土地承包权的流转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有利于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充分实现农民对承包土地各项权益。虽然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流转,但是不包括抵押。而即使法律上允许农地可以抵押,相当一部分农民是不愿抵押的,因为怕失去土地,而金融机构也要看抵押物能否处置、变现,由于农民承包土地只能用作农业,不能改变用途,目前还难以处置变现,金融机构也不愿接受农地作为抵押物。

  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健全,可能会扩大土地流转规模,但目前来讲,对解决农民担保难问题还不可能有直接的、立竿见影的影响。但间接地看,随着土地流转市场的完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得以发展,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起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可能相对更容易获得贷款支持,因为金融机构为较大规模的客户提供服务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

  在维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长久不变前提下,可以通过适当流转方式将土地向专业种养大户集中、通过土地入股参与股份合作组织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还会有多种形式的农户联合和合作,比如,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订单联结机制等,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些组织化的联合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风险,从而扩大农村金融覆盖面,也将促进土地进一步的流转、农户进一步合作、农业进一步组织化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