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千年荔枝“逆生长”

2022年09月08日 来源:南方农村报

  荔红褪去的夜晚,直播间灯光璀璨,广州市从化华隆果菜保鲜有限公司依旧热闹非凡。90后新农人罗佩玲马不停蹄地投入荔枝月饼宣传,荔枝季明显拉长了。

  尽管疫情延续了三年,但广东荔枝每年都卖出好价钱,果农收入稳稳当当,“荔枝尊严”“卖出水平”“乐开了花”,荔枝人一年一“热词”,语带欣喜。传统大宗水果走出滞销“怪圈”成为香饽饽,并不容易。几年下来,更多的人已认同广东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与荔枝卖好密切相关。

  广东荔枝,朝气蓬勃,图为高州根子贡园“五代同堂”古荔。吴秒衡摄

  “市场挺在生产前,以卖好引导种好”,没有什么比经济效应更能让人信服,古老荔枝吸引大批“雁归”群体创业,千年产业重现光彩。

  在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80后“荔三代”吴添乐说,“荔枝越来越年轻有活力,走进了大家的心中,让人振奋。”

  接力

  古老荔林吸引年轻“雁群”

  一个行业面向“朝阳”还是“夕阳”,就看能否吸引年轻人投身进来。年轻人越多,产业越年轻。

  “爷爷种荔枝是为了生计,爸爸种荔枝是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我种荔枝是为了推动荔枝品牌化。”在吴添乐看来,从事农业并不是一种宿命,而是出走“大山”后,对自我的重新定位。在外企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多年的吴添乐,2010年回到了镇隆镇。

  罗佩玲出身从化荔枝“世家”。50亩荔枝园,以前每年销售总是被动。2019年,她辞去护理工作,成为一名农产品主播。每天直播三小时,说话说到嗓子疼。今年,罗佩玲从一个零粉丝的新账号开始运营,整个荔枝季销售了10万元。“传统农业从业者普遍岁数偏大,年轻人的加入,增添新鲜血液,也是一种传承。”罗佩玲说。

  农业并非没有门槛,也有天时、地利、人和。记者调研120名荔枝行业新农人,有65%是“荔二代”“荔三代”。返乡创业的原因中,“个人情怀”因素占55%,“政府引导或政策支持”占41.67%,“收入不错”因素则占39.17%,还有35%是继承父辈事业。

  选择有主动也有被动,偶然也许是必然。新冠疫情以来,旅游业遭受持续打击,原本经营着5家旅行社的陈庆林回到家乡广州增城区仙村镇,卖起了荔枝。2021年,他将荔枝种植基地对外开放,供旅游采摘,“光门票就卖出2万多张。”但受疫情影响,不得已中断。同年他招募了6个人的电商团队,刚过去的荔枝季,共发出6000单,卖出荔枝近5万斤。

  广东荔枝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是特色最鲜明的农业产业,散落各地的400万亩荔枝犹如一个个蓄水池,滋养着180万农人,这几年上下齐心协力,扎稳了“基本盘”。2022年,广东全省荔枝产量120.6万吨,均价达12.4元/公斤,同比提升29.17%,鲜果产值约149.2亿元,比上年增加6%。受访的新农人中,有44.17%的荔枝经营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其中有22.5%达30万元以上。

  广东荔枝的优势与潜力显现出来。受访的120名新农人中,有40.83%的学历在专科及以上,77.5%的之前从事过不同行业,64.17%的全年从事荔枝行业。

  2018年底,重本毕业、旅法六年的陈立志,辞去知名跨国企业物流供应链的工作,回到家乡增城创办家庭农场。“看到产自马达加斯加的荔枝摆在法国货架上,让从小吃荔枝的我燃起荔枝梦。”

  如今,陈立志的家庭农场已搭建起2个单品供应链条,孵化2个独立品牌,整合种植基地5000余亩,带动农户200余户。她利用专业背景帮助农户加强品控,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站”。“立志与荔枝谐音,也许是注定的缘分吧。”陈立志说。

  横跨千里的岭南大地上,荔枝产区从粤西到珠三角再到粤东,处处有与荔枝结缘的新农人群体,春花夏果,他们植下梦想与希望。

  迈步

  古老产业放下传统“包袱”

  古老的产业往往自带“包袱”,与市场相遇时略显笨重。而带来活力的,只能是人,那些活力四射的新农人。

  古老的荔枝产业焕发活力。谭家富摄

  “红过脸颊,甜过初恋。能博妃子笑,能赢吃货心。”这是高州“荔枝大王”陈小敏对买家的承诺,“荔枝大王”是他自有的荔枝品牌。1988年出生的陈小敏,在广州从事教育工作十年后,辞去“铁饭碗”,从大山走出去,又走了回来。他的荔枝主打“优质”,他很快积累起一批忠实客户。“只做线上,只做电商,用品质留住客户。”陈小敏在竞争激烈的赛道站稳了脚跟。

  今年荔枝季,陈小敏仅在抖音1个月就卖出荔枝超3万件,连续多日位居生鲜榜前5名,好评率95%以上。“为家乡荔枝和农产品找到更广阔的市场出路,很有意义。”他说。

  陈小敏承包下5个山头,拥有1500多亩荔枝自有基地,2000立方米荔枝恒温预冷分拣打包车间,20多个合作基地,实现了种好与卖好的统一。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荔枝人逐渐老去,“荔枝哥哥”何清是高州根子镇上第一批返乡从事荔枝电商的人。2014年,他不顾家人反对,辞去广州工作回到家乡。有人质疑,天天抱着一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就能卖出去荔枝?然而第一年,他就卖出5万斤荔枝鲜果,让村民们刮目相看,果农跟着他干起来。

  当时他没想到的是,五年后“12221”让整个行业业态发巨变。市场经济在广东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年轻人一拍即合。在广东省市县镇村五级联动下,高举高打树立品牌的旗帜下,聚集的是这样一批拓展市场的生力军。

  荔枝矗立千年,但已不再重复往日的歌谣。种植荔枝30余年的何建和带着乡亲们主动求变。2019年以来,他先后引进井冈红糯、仙进奉等荔枝品种20多个,建设标准化果园。今年,他所在的合作社有40%的荔枝是电商销售,比田头价高出4元/斤。250多亩荔枝较去年增收10多万元。“疫情刚开始,许多果农担心销售,准备不干了。没想到连续四年价格这么好,‘12221’让我们对种荔枝充满信心。”

  荔枝价值提升,相应地包装、冷链物流费用占比下降,数字化转型水到渠成,电商销售不断扩大。据统计,2022年从化荔枝电商销售占40%。2021年,茂名荔枝电商销售量呈井喷式增长,较2020同比增长50.6%;今年茂名荔枝电商销售额达21.6亿元,同比增加19.17%,占荔枝销售总额的26.77%。

  高州市丰盛食品有限公司经理何达为说,2012年他刚做荔枝电商时,只有白糖罂一个品种,20天销售期就结束了;但今年他从粤西辗转珠三角,9个荔枝品种,卖了3个多月,荔枝品种更加丰富,销售时间明显延长。

  2018年,从深圳回到家乡高州平山的葛志勇,到处寻找市场机会。今年,荔枝礼品市场大爆发,他家购销点仅礼品打包业务利润就达6万元。“传统种植户只有生产概念,缺乏市场观念,所以在市场中总是处于被动。而新农人会瞄准市场空白点,追求利润最大化。”

  奔跑

  老产业新业态“逆龄”而行

  现代农业不只是种地,新农人的“新”,也不在于年龄,他们是塑造产业新形态的群体力量。调研的120名新农人,他们渗透到荔枝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其中,有41.67%的从事育种育苗,30%的从事荔枝加工,25%的从事冷链物流。

  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四张牌”,伴随着产业链条完善,必然是转速与效率的提高。

  产业改变传导到种植端。“以前我们统收荔枝,现在只收精品果,甚至挑选精品中的精品。”在何清看来,通过高品质打响荔枝品牌,抢占高端市场,进而实现品牌溢价。这也是近年荔枝销售的新趋势,市场对荔枝果品分级分类更加细化,倒逼标准化种植。

  吴添乐提出镇隆荔枝种植标准化,按品质分级销售,推动荔枝“触电”营销。如今,镇隆荔枝成为广东省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区。“要用工业化模式做农业,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品牌化。”

  在何清看来,物流是荔枝产业链最明显的蝶变。以前,寄快递要从村里到镇上发货,快递单要一笔一划手写,荔枝是塑胶篮子打包,冷链几乎没有。如今,各大物流企业直接在村里设营业点,果园沿路随处可见“快递代发点”招牌,快递上门收果,泡沫箱、冰袋是标配,田头小站及冷链物流保证新鲜度,“大部分城市基本能实现隔日达”。

  去年,何达为被评为农民高级工程师。早年他从保险行业“退场”,回乡卖荔枝龙眼、发力新零售,研发加工设备,见证整个产业链条的蓬勃发展。他说,荔枝市场持续升温,“荔枝加工产业持续量变,即将迎来质变。”

  春天比想象中来得更早些。今年5月,广东荔枝跨县集群产业园(茂名)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建有国内最先进、单线产能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荔枝榨汁生产线,每天可处理200吨荔枝鲜果,填补了国内荔枝加工技术的空白。“一年四季可以吃荔枝,广东荔枝从区域性生产变成全球性消费。”广州王老吉荔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敏说。

  “值得关注的是根子镇冷库数量近几年快速增长,全镇冷库总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大大小小有一百多个,很多农户自己家里也建了冷库。”何达为了解到。

  吴添乐看到了田间管理人才缺失,“年轻人回来都去卖荔枝了,愿意进到果园干苦活的少”,他决定做一些“补链”的工作。去年召集起一支“东坡荔乡生产托管服务队”,为当地果园解决没有管理技术或没时间管理的难题。至今已在惠州多个县镇、东莞大朗、博罗泰美等地进行技术管理、矮化嫁接改造荔枝累计超3000亩。

  绽放

  人才兴产业旺“相互成全”

  打造荔枝世界品牌,广东雄心勃勃。

  今年5月中国荔枝博览馆开馆,这是全国唯一的国字号荔枝博览馆。开馆以来游客络绎不绝,目前已接待逾十万人次。“高峰期每天每个讲解员要讲6轮,每轮时长接近一小时。”25岁的何雄兵是一名“荔二代”,自家200亩果园就在荔枝博览馆斜对面,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荔枝博览馆。和何雄兵一起的还有12人,其中8位是90后。这群新农人成为荔枝文化的传播者,向外界展现千年产业的独特魅力。

  千年荔枝文化无处不在。85后张仙凤经营的饭店,充满荔枝文化气息。饭店每间包厢都以贡园的千年古荔命名,墙面装饰是荔枝主题的诗画,“希望给大家带来沉浸式的荔枝文化体验。”张仙凤头头是道。张仙凤家在贡园门口,2019年她辞工,将自家建成了饭店。

  早年从事广告传媒行业的丁海森,回到家乡“中国荔枝第一镇”高州根子镇桥头村开办民宿。“荔枝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红荔阁、贡园、荔博园吸引大量游客,村子一下子旺起来了。”丁海森说。

  近年来,当地荔枝村因年轻人增多,夜经济蓬勃,镇上的夜宵档从一家增加到十几家,村里晚上和城市商圈一样热闹。何达为所在的柏桥村就有四家饭店,一年到头生意火爆;五年前的小旅馆,如今改造成了精品民宿。“以前荔枝价格低,没人愿意回来;后来价格好一些,一到荔枝季,在外务工的人纷纷回来帮忙;如今,很多人干脆把荔枝作为了主业。”何达为说。

  “以前到了荔枝季我们镇里很热闹,但荔枝季一过人们就都走了,我想造一座荔枝小镇把人留下来。”在镇隆镇山顶村,颇具时尚潮流的网红打卡点已具雏形,未来,吴添乐设想中的“荔枝小镇”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在广东中荔集团董事长陈耀华看来,广东荔枝产业链生态的良性循环已逐渐形成。在生产端,荔枝生产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有出口资质的果园越来越多,出口“有市无果”的现象大为减少。在销售端,多了很多跨界卖荔枝的企业。“以前人们觉得卖水果、做农业挺土的,现在荔枝品牌和市场做起来后,发现卖荔枝也可以很潮,而且有得赚,很多人愿意加入进来。”

  如今,广东荔枝卖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茂名荔枝出口量同比增长77.18%,出口额同比增长121.22%。广州荔枝出口额同比增长超40%。湛江实现荔枝出口量、出口额连续三年双增长。“政府牵头打造世界品牌,全产业链受益。”陈耀华说。

  古老荔枝走在中国传统农业变革前端,愈来愈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乡村集聚,跨界入乡、农村创业成为新风尚,承上启下的一代正成为新型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

  千年荔枝,风华正茂。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