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浙江农业文化遗产是如何“火起来”的?

2022年07月19日 来源:农民日报

  炎炎夏日,浙江多地气温突破40摄氏度,在青田县方山乡,似乎温度更高。村民热情似火,张罗着迎接即将到来的全球宾客。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青田举行,这是20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国组织召开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

  方山乡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认定为全国第一个、世界第一批第一个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专门作出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

  青田人没有忘记嘱托。今日,“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成为稻鱼米产业兴旺的真实写照,走出了一条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实现的新路子。浙江更是久久为功,在此之后,掀起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热潮。截至今年5月,我国拥有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浙江就坐拥其中之三。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这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还成功申报了1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别是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仙居杨梅栽培系统、云和梯田农业系统、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黄岩蜜橘筑墩栽培系统、安吉竹文化系统、宁波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14项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农业文化遗产从历史中走来,而申报仅仅是个开端,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展好,绵延走向未来,这才是一道必答题。近日,记者走进浙江3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尝试从中寻找启示。

  守正

  核心区化身露天博物馆

  走田埂,串村子,方山乡村民伍丽珍突然卖起关子:这个石制水槽派啥用场?光看外面,这里的梯田山和路网沟渠,跟丽水许多山区一样,并无多少差别,门道就在细节里。“这叫‘十三闸’,又叫‘石门峡’,是整个村的水源头,有13个大小不一的缺口,就是根据不同区块的稻田引灌面积来测算流水量,避免分水不均或管水作弊而特设。”

  “有了此法,公平又合理。近200年来,村里从未发生过稻田引灌纠纷。”伍丽珍如数家珍。和村里绝大部分村民一样,她与丈夫杨民康过去以种田为生。方山田鱼养殖虽有千年历史,但之前,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直到登上国际舞台才“一炮走红”。那次,伍丽珍被选为农民代表,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研讨会上发言。从此闲暇之余,她经常义务讲解。

  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和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方式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得以保证,又实现稻鱼双丰收。时至今日,这里仍保持着最传统的生产流程。

  香榧被誉为“活化石”,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四季常绿,千年常青。走进位于诸暨市赵家镇的香榧国家森林公园,仿佛穿越到侏罗纪。只见有的挺拔高大,有的虬枝错节,有的枝杈旁飞,如藏龙卧虎般,姿态奇异,气势壮观,恰好与山水风光相映成趣。

  这个古香榧树群里,同样无不透射着生态系统观。古人将野生榧树经过人工选择和嫁接技术培育成香榧,并围绕香榧树建筑鱼鳞坑,开辟梯田,林下种茶叶、蔬菜等,既能很好地涵养水源,而林内小气候,又影响了周围环境。难怪仲夏时节,树下竟有一丝凉意。

  在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1376亩桑地和鱼塘是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至今仍遵循着由先民传承而来的生产规律:垫高塘基、基上种桑,以桑养蚕、蚕丝织布,蚕沙喂鱼、塘泥肥桑,已有约2500多年历史。2017年11月,其正式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记者走访发现,这3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保护区,都保留了从历史走来的纯正性,俨然一个“露天博物馆”,彰显着一股鲜活的生命力。当然,如果要更全面地了解,三地分别建立了专业的室内博物馆,图文并茂地向大众展示其内涵。

  发展

  产业化富足一方百姓

  保护并不等于圈养,如何擦亮农业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优势,深化产业链转型升级,用技术带动百姓产业增收,形成保护利用与乡村产业共同发展,与区域发展点面共融才是可持续之道。”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宗明说。

  夏季养鱼,最怕缺氧。南浔区菱湖镇卢介庄村的养殖大户费凯凯却十分从容,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通过安装在鱼塘里的溶氧传感系统,他便可知晓何时该增氧,何时该投料,还能远程手机控制。去年,有了这一“智慧管家”帮忙,50亩塘总产超过10万斤鲈鱼,效益达30万元以上。

  如果说在荻港村,看到的是传统的桑基鱼塘,那么在与之邻近的菱湖镇,鱼米之乡的数字化时代悄然而至。如今,该镇已是我国传统的三大淡水鱼基地之一,水产养殖面积7.5万亩,年产量达10万吨,总产值超20亿元,近一半农户以渔为生,基本形成“苗种+养殖+加工+休闲”全产业链条。

  相对而言,青田因地处山区,加上田鱼和大米本身产量有限,因此这里走的是“小而美”的高附加值道路。51岁的徐冠洪在青田县仁庄镇南木宕村有240多亩基地,他当过中学物理教师,在法国煎过牛排,11年前回到老家办起了“愚公农场”,专攻稻鱼共生有机循环农业。

  徐冠洪爱钻研,也爱搞试验。古人智慧在田,他的拿手好戏在鱼,最大的心得便是将小小田鱼化身“免费劳力”,探索怎样更省工、更节本。现在,其农场一亩农田可产300斤鱼、1000斤稻,加上主打“有机牌”,市场效益很不错。从不被看好,到学习者不绝,徐冠洪让“老把式”们心服口服。

  但毕竟像徐冠洪这样的大户尚属少数,如何让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有更高效益?对此,青田县专门成立国资平台,提供包括品种、种植标准、规划、加工包装和品牌销售在内的“五统一”产供销服务。今年丰收季,该县新上马的稻米加工厂也将投入生产,日产能达120吨,大大提升了供应能力,所获利润还可反哺到源头种植户。

  现在,青田总共20万亩的水稻田,其中,稻鱼共生模式占到了1/4。因为有政府出面打品牌、搞营销,这两年,稻鱼米身价陡增,从原来的每斤两三块钱,一路抬升至每斤十多元,仅此一项就可为农民亩均增产2000元。青田作为华侨之乡,稻鱼米、田鱼干更被视作乡愁味,无需跑大市场,已是海外餐桌的宠爱。

  在诸暨,香榧同样是实打实的主导产业。50岁的宣鑫灿三代种香榧,到了他这辈,开始专业化种香榧、搞加工、跑市场。现在,女儿宣杰也回来了,主营电商销售。老婆则负责线下市场,家里还经营着民宿,收益很好。

  “随着周边竞争逐渐激烈,我们也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优势,继续推行千年古树香榧认养、定制等服务,提升香榧价格,让古树焕发新价值。同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开发更多衍生产品,支持创牌争优、网络营销,让产业更富民。”诸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坚说。

  创新

  让古老历史链接年轻时尚

  走进青田县的侨乡农品城,稻鱼米专柜赫然可见,光看包装,精致时尚,就让人爱不释手。其主打“余米三生”概念,有喜米套装,有发芽糙米,还有家庭装,设计理念源自“稻鱼之恋”,寓意着长长久久。近几年,不少新人结婚,都选此米作为伴手礼。

  在青田县农业旅游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韦懋看来,农业文化遗产如何与现代消费相链接,个性化、时尚化、国际化的设计与表达,必不可少。“既要坚守文化底蕴,又要创新产品形式,让年轻人接受并喜欢,才能可持续发展。”朱韦懋表示,这几年,除了从包装设计上下功夫,营销渠道、传播方式等也随之改变,目的就是更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

  香榧对于很多北方人而言,如何吃其实很陌生。现在,绍兴市正大力开发“手剥香榧”,并且做透深加工文章,拓展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和日用化工品等衍生产品。目前,全市共有8家企业从事深加工产品研发及生产。近两年,光“冠军香榧”一家企业,就在日用品领域推出了十多款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眼前一亮。

  记者采访发现,如今在浙江,一方面,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进行产业化开发后,带来了显著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这些遗产项目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承载着田园风貌、村落格局、特色民俗、农事节庆等,生态景观和文化优势相得益彰,从而迸发出更多新内涵、新活力。

  荻港村是杭嘉湖平原上的水乡千年古村,由芦苇丛生而得名,自古有“苕溪渔隐”之说。现在,这里不仅是桑基鱼塘系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更结合蚕桑文化,将送蚕花、接蚕花、撒蚕花等婚嫁习俗演绎成节目,与现有的“渔鼓乐”“蚕歌”“皮影蚕花戏”充分融合,受到游客的广泛追捧,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

  因为有了创新神笔,浙江的3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很好地传承“活了起来”,并且“火了起来”。归国华侨杨小爱打造的方山谷农遗文化园,集收藏、科普、科研、博览展示于一体,短短几年,便已是当地研学的热门打卡点;而南浔企业家徐敏利创办的“荻港渔庄”成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后,2019年还在南太湖创办了以湖州桑基鱼塘为主题的酒店,并在店内推出了我国1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特色农产品和本土文化,同时她连续13载举办鱼文化节,推出鱼桑文化研学院,创新不断,成为农旅融合的标杆。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