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评估整理 > 土地整理

合肥整村推进“一石三鸟”

2009年11月04日 来源:合肥日报

    合肥市以土地整理为抓手,整合资源,打好政策组合拳,先后在4个乡镇、6个行政村开展了万亩土地及宅基地复垦整理和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此举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合肥市的做法,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

    土地整理“整”出大片耕地

    2008年3月,长丰县宋岗村入选合肥市首批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项目试点单位。只经过短短的一年半,该村的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据介绍,该村过去自然村庄一般只住二三十户人家,户户前堂后院、前墙后圈,四周则是大片荒草地。去年,该村紧紧抓住土地整理整村推进这一机遇,实行“大变革”,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实现了农居集中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谁来建设新农村,这些都是重大的课题。”合肥市农委负责人介绍说,我省是全国开展土地整理较早的省之一,最初只是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主,主要目的是补充耕地、实现占补平衡。2006年以后,开展建设用地置换,主要是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去年以来,合肥整村推进成为新的模式: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城乡建设用地置换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村为单位,通过实施村庄合并、新村建设和土地流转,促进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

    肥西县官亭镇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势落差大,耕地大小不一,老村庄分散、凌乱。经过整理,以前散落田间的村庄消失了,耕地一下多出1454亩。宅基地整理后,丰祥村根据群众的意愿和实际,确定了一个规划安置点——丰祥农庄,新建多层楼房24栋、二层楼房164栋、四合院21个,将容纳4000多个村民居住生活。目前,90%以上该村村民已搬进新居。

    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整理整村推进,既要让农民圆上“安居梦”,更要让农民改变生产方式得实惠。通过“退宅还耕”、“退荒还耕”一系列大动作,耕地净增。这固然解决了“两手空空建设新楼”的难题,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资金瓶颈,合肥市出台了一整套支持政策和管理办法,按照“整体规划、整片整理、整村建设、整合资金、项目整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将市、县两级30项支农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打好“组合拳”,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新机制。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即以土地置换资金为“主菜”,各项涉农资金为“配菜”,农民自筹资金为“小菜”,整合项目资金,共同办好新农村建设这一大“宴”,从而使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明显提高,土地资源经济效益得到更大发挥。

    耕地整理出来后,是交给群众按原先一家一户生产模式进行经营,还是将土地集中流转出去交由现代农业企业经营?通过相关部门调查,有95%以上的农民同意将土地流转出来。同时,还集中保留小片耕地,让不愿流转的农民自主经营。土地流转后,绝大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有部分年纪偏大、体力能力较弱的群众不愿外出。为此,项目区通过多种渠道让这部分农民实现就业。

    创新模式破解多重难题

    通过土地整理、土地流转,农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好了,不需要进城,就过上比不少城里人还好的生活;而流转出的土地,通过企业化运营,效益更高了。土地整理整村推进,不仅实现了农居集中化、农民市民化,同时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全村盛开文明和谐花。村民代表窦华山告诉记者,过去,“荒村人语稀”,农民想搞点养殖致富,可小偷小摸骚扰不断,农民甚至住在猪圈、睡在鸡棚,整天忧心忡忡。现在好了,村里规划了专门场地进行集中养殖,每晚新村里灯火通明,并有专人巡逻,再也不怕 “梁上君子”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崔广鹤说,多年来,“三农”问题的焦点便是房屋拆迁、生产生活用水以及“行路难”,农民往往为争水打得头破血流,为不合理的水电费,为外货不入、土货不出群体上访。而在如今的宋岗村,按照长远规划,统一兴建了农民新居,今后再不会有拆迁矛盾了。

    实践证明,合肥市开展的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具有明显的综合效应。有关专家认为,该市新农村建设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村庄整体建设改造、土地连片整理和开发的新突破;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支持和投入机制的新突破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突破,已经受省里和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不少领导表示,开展土地整理整村推进,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如果抓好了,不仅对全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牵动意义,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 作者:刘冰石、饶东平 )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