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研究 > 业界观点

耕地之毒如何除:立法刻不容缓 问责要紧紧跟上

2014年04月28日 来源:羊城晚报(广州)

  工业“三废”是耕地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唐若水

  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率为16.1%,其中最让人不安的是耕地污染率达19.4%。而且,我国耕地污染多为复合污染,治理难度极大,加之针对土壤污染的立法严重滞后,司法问责向来不力,土壤治理任重道远……

  1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堪忧

  4月17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向媒体发布了首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统计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几近两成耕地已被污染,其中南方土壤污染更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堪忧……

  而更糟糕的是,土壤污染还如同癌细胞一样在不断转移、扩散,正如一位专家警告的那样,当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一个新动向: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最终使得受污染的区域越来越广,受污染的程度越来越重,直接或间接的受害者也越来越多,直至大大小小触目惊心的污染事故此起彼伏,其中包括已见诸报端、轰动全国的数起“镉大米”、“毒蔬菜”事件。

  此外,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往往还呈现多种元素的复合性污染或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使得治理难上加难。

  所谓“土壤污染”,就是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在国外,遭到污染的土壤还被俗称为“毒地”或“棕地”。“毒地”的污染往往是长久的,其释放毒性往往可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对健康的危害必然是严重又持久的。

  其实“土壤污染”并非我国所独有: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在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就面临过类似的困境。好在这些“先行者”业已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此外近些年专家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也找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法。

  2

  耕地污染不仅影响食物安全,

  也会让粮食大幅减产

  耕地污染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最明显的是粮食的大幅减产以及受污染粮食的大幅增加。对于各种耕地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目前尚缺乏权威的统计数字。仅以耕地重金属污染为例,全国重金属污染每年就可造成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此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除了粮食,耕地污染还会导致包括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乃至养殖的畜产品和水产品纷纷“带毒”。特别在大城市周边地区,由于土壤大面积地遭到较为严重的污染,农产品中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的可谓比比皆是。不难想象,在污染土壤中吸收了高量有毒污染物的作物,一旦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对健康的危害往往就是致命的。实际上,被媒体曝光的诸如“癌症村”、“死亡村”、“短寿村”等等,无一例外地都与土壤污染,其中特别与重金属污染息息相关。

  土壤污染除影响食物的安全品质外,还明显地影响到农作物的消费品质。有些“问题地区”种植的蔬菜瓜果味道变差,易烂或出现异味,农产品的储藏品质和加工品质随之也难以达到进一步作深加工的要求。无疑,种种品质的下降会进一步影响卖价和销量,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样不容小觑。

  土壤污染还容易诱发其他环境问题。要知道,土壤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之间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重要环节,是结合环境各介质的枢纽,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及其食物链的首端,又是许多有害废弃物的处理和容纳的场所,故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土壤不仅在本系统内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而且与水域、大气和生物之间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一旦发生污染,三者之间就会发生污染物质的相互传递,直至最后可能形成更为复杂难解的“交叉感染”。当土地受到污染后,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甚至饮用水源污染,并进而威胁到整个生态环境安全。

  3

  立法刻不容缓,问责要紧紧跟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达国家就纷纷开始为严控和修复土壤污染立法。如1980年美国国会就率先通过了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而专门制定的相关法律“超级基金”法。据悉,该法规授权美国环保署对全国污染土地进行全面管理,并责令责任者必须对污染特别严重的场地进行修复。继而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制定了类似法规。

  与发达国家相比,面对愈演愈烈的土壤污染,我国不仅在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上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更关键的是在立法上也相对大大落后。诚然,我国已制定了一些内容涵盖了农业环境保护、防治土地污染等方面法律、法规和规章,而且客观地说对改善我国的土壤污染状况确实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诸如《环境保护法》、《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现行法律法规提供的只是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零星“规定”,操作起来难以形成合力。由此严格地讲,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上的法律是缺乏系统性与可行性的,甚至可以说这方面的立法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现实,为防治土壤污染的专门立法不能慢节奏地“优哉游哉”,而需要大踏步地快速前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立法的同时,司法问责也应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作为新的环境问题,地方官员对土壤污染的态度一向喜欢“闪烁其词”,甚至能躲就躲,至于对土地污染的司法问责更是极少讨论。

  可以说,环境污染的司法问责向来不力,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后,有媒体盘点了近10年的47起水污染事件,其中涉及刑事犯罪及被判刑的仅有6起,最高刑期为5年,其他多数为行政处分,显然是“从轻发落”,甚至有不少地区的环保专门法庭从未开过庭,可谓形同虚设。

  向土壤污染宣战,可不要忘了拿起法律武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4

  “三废”和农药化肥的滥用

  是耕地污染的罪魁祸首

  为遏制土壤污染,首先需做到从严控制污染源,其中的有效措施包括:加大对矿产乱采滥挖的整顿力度,严格控制高污染企业、城镇和农村废弃物的排放,其中最关键的是需特别关注作为土壤污染的主要元凶——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流向。此外,土壤的污染源还可能包括一些国家禁用的农药,故禁止其在市场流通势在必行,为的是从源头上切断新的土壤污染。

  此外,农药和化肥的滥用也使得全国范围的土壤污染愈演愈烈。据悉,污染除了工业的原因外,还有很多是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直接造成的。

  中国是个滥用农药的国度,每公顷耕地每年施放农药达到30多次,用量高达300公斤,全国农药年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5倍。但作用于目标病虫比重低,而其余的大量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造成大面积土壤遭到重金属、激素的有机污染。

  至于滥用化肥(其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的成分都残留在土地上,在无意中成为了新的污染源),在我国许多地区也司空见惯,造成的恶果是:最终使得土壤污染雪上加霜。

  而在德国等发达国家,相关部门早已为每一块耕地建立了电子档案:何时施的农药、化肥,施药或施肥的缘由,施药量或施肥量多少,频度有多大,施药或施肥后的效果以及最后追加的土壤分析等等一手资料,均一一记录在案,由此农药、化肥的使用便受到了科学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滥用农药、化肥的现象几近绝迹。

  5

  给污染土壤分门别类

  土壤污染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而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如果以更具体的污染物划分,土壤污染还可细分为多种不同的污染类型,如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等。一般而言,天然物质污染相对容易治理些,而人工合成物质以及重金属造成的污染就较难治理。故要想事半功倍,必须根据污染物的性质、类型和来源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污染因素五花八门,污染环境错综复杂,而且许多地区往往呈现多种元素的复合性污染或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故单用某一种方法很难彻底地解决问题,为了取得较好效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多管齐下,即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6

  微生物降解是较好方法

  据介绍,农药等污染一般可通过化学降解和微生物降解等方法化解,其中化学修复法主要是通过施用石灰、磷酸盐、氧化铁等抑制剂,使重金属转化为难溶的形态,由此便降低了耕地溶液中的浓度,最终起到减轻土壤重金属对作物的毒害的目的。但这种方法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壤污染,局限性较大。

  而目前比较热门的首推对环境最为安全的微生物降解法,如向耕地施入有机物质,以提高微生物活性,或向耕地接种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加快有害物质的分解。荷兰人就热衷于对污染耕地以特别洗涤剂作清洗后,令人惊讶地再加入一些牛奶与植物油,而这些营养物质会使细菌在泥土里加速生长繁殖,此后便能加速分解污染物,其中一种古菌——这种特殊的微生物不仅能够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还可以“吞噬”有强烈腐蚀性的碱性物质氨,并加速分解各种污染物,“毒土”便有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变为“净土”。

  而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技术可分为工程治理措施和物理化学修复两大类——

  工程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指非当地原生的、由别处移来用于置换原生土的外地土壤,通常是指质地好的土壤或人工土壤)、换土、去表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

  物理化学修复主要包括:稳定化、电动修复、络合淋洗、蒸汽浸提、氧化还原、农业修复、生物修复等,其中生物修复法具有修复成本低、对环境安全、无二次污染、对土壤结构不产生破坏等绿色属性而广受青睐。

  目前较为常见的有:人为在污染耕地里培育大量蚯蚓,用以降解土壤中有害物质来净化土壤;大面积种植向日葵用以驱除土壤中的铅毒;培育蜈蚣草来专门为土壤当“去砷清洁工”;利用天蓝遏蓝菜富集镉和锌,利用圆叶遏蓝菜富集铅,利用高山甘薯富集铜……

  7

  转基因植物除污立奇功

  目前,最为神奇的要算专门培育某些转基因植物在污染土壤中充当“高效吸毒机”——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生物学教授诺曼特里博士借助基因工程使植物吸收土壤中有毒金属——硒的能力增强5倍以上。他选取印度芥属(十字花科)作为自己的研究主体,芥属原本就具有吸收土壤中硒的天然能力,而由他培育的转基因芥属能多吸收土壤中5.3倍的硒,还将硒转变成某种没有危险的挥发性化合物,并通过叶子释放到空气中而自身却安然无恙。

  ★美国应用植物系统公司还在培育多种能吸收土壤中汞的转基因植物。不过在推广此项新技术前,还需对这些转基因植物作更多的安全性研究和论证。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羊齿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有毒砷,由此可望帮助环保人员净化被污染的泥土。众所周知,砷是一种会致癌的重金属,用传统方法很难彻底清除,而这种特异的羊齿植物却可以很有效地将土壤内的砷吸走,并将吸收了的砷贮藏于茎叶,由此环保人员只要将其茎叶砍伐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便可通过一些专门技术从中提炼出部分重金属,这样一是净化了土壤,二是变废为宝,可谓一举两得。

  ★我国研究人员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的一种具有特种基因的稻种“长香谷”,竟然能大量吸取毒土中的镉。据悉在广东省某地的试验已获得成功。

  8

  浙江温岭的“土壤修复示范点”

  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位于浙江省温岭市温峤镇,历时三年的“固废拆解业土壤污染”修复计划完成。尽管当地环保局并未公布修复结果,但是据当地村民称,土壤修复后,种植的蔬菜作物,叶子明显比未修复土壤种出的叶子要绿很多。

  温岭市是台州市固废拆解较发达的地区,固废拆解业发展时间长、规模大、从业人员多。长期以来,布局分散、设施简陋、拆解手段落后等问题,导致大面积土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对农产品安全与人居环境构成威胁。

  为了切实解决土壤污染问题,2010年,当地政府在温峤镇桐山村划出4140平方米,设立“土壤修复示范点”,进行土壤修复。固废拆解的污染因子主要为重金属,以Cd(镉)、Cu(铜)、Pb(铅)、Hg(汞)为主,土壤修复的目标就是降低这些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

  3年来,土壤修复工作人员通过对污染土壤进行蚯蚓养殖、植物种植等多种方式,逐步减少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达到土壤质量环保标准二级。

  据有关部门介绍,目前进行的土壤修复计划只是第一阶段,还在试验中。土壤修复不会停止,未来还会开展更深入的修复计划。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