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流转 > 土地托管

企业下乡参与土地流转

2008年12月24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在新疆产粮大县奇台及其周边地区采访时发现,在政策“利好”带动下,一些工商企业下乡租种农地的热情高涨,而农牧民对此有喜有忧,一方面他们期盼能有更多的增收机会,另一方面又担心土地被租走后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企业“下田”扩大经营

  虽然已是播种季节,奇台县坎尔孜乡华侨树的一块400多亩的条田没再像往年一样种冬麦。10月中旬,这块地的12户农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将种了30多年的耕地“流转”给了一家啤酒花公司。

  坎尔孜乡人均耕地4.7亩,是奇台县人均土地最少的乡之一。乡党委书记孙荣辉告诉记者,近几年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引进企业到农村发展涉农产业,希望借此提高农民收入。今年夏天,乡里与乌鲁木齐市绿天啤酒花有限公司谈妥相关事宜,并于10月18日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以每亩地一年400元的价格,将华侨村400亩土地10年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这家公司。

  孙荣辉说:“目前有近10家企业向我打听土地流转成片经营的事情。他们很热情,我们也很积极,农资上涨种地赔本,农民也乐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他告诉记者,刚刚成立的东坎尔孜民丰土地经营合作社领导班子已经建好,东二村年底之前就有13户农户的700余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集中经营,专为乌鲁木齐市绿天啤酒花有限公司供应原料。

  奇台县县委常委范吉军介绍说,由于奇台县土地好,连片的大条田多,便于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最先吸引来几家制种企业将原来的“插花田”通过“土地互换”等流转方式集中经营,一些企业再返聘部分种植能手给企业打工。

  据了解,奇台县已经出台及正在酝酿多项鼓励工商资本进驻农村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税务、贷款、财政贴息、优先考虑国家及自治区重点项目等方面的鼓励政策。

  农民“上田”有热有冷

  与企业下乡租地热情相比,农民对土地流转称得上有热有冷。

  华侨村村委会主任依克拉姆就是12户土地流转户之一。蹲在那块已经流转出去的400亩条田的田埂上,他告诉记者:“那边大概离田埂100米的地方就是我的土地,有将近20亩。”

  条田中间过去的田埂眼下都已被平整掉,记者没能找到他家的承包地。一旁的党支部书记周永海说:“将田埂推平了,这块条田足足增加了30亩地呢!一块条田用机械方面差不多要比以往各家各户分散经营节约30%以上的开支。”根据土地流转合同规定,依克拉姆从2009年到2018年10年间可分三次领取十余万元的土地流转金。

  孙荣辉说,吸引农民的正在于“不干活一亩地就有400元的收入”,“人闲下来了,出去打工做生意还可以再挣钱。”周永海事后打电话告诉记者,这400亩土地刚流转出去,就有其他的农户找他谈土地的事情。“前前后后十几二十户农户说也要把地租给企业。”

  但是,一些年纪在40到50岁之间的农民对土地流转则比较冷淡。东二村农民马吉胜一家四口人,两个孩子在外地念大学,家里20亩地就靠老两口肩挑背扛地耕种。尽管价格飞涨的农资让马家几次产生放弃种地的念头,但是他们仍然相当坚定种地的生活。

  马吉胜说:“活了大半辈子,什么技能都没有,不种地干啥呢?化肥、机耕费长得再高,种出来的东西也可以吃啊,混个腹饱也好!”马吉胜的妻子说,他们家孩子读大学全靠养牛支撑,牛的饲料要从地里出,所以不会考虑将土地租出去的。

  东二村准备流转的土地在一条乡村柏油路的一边。与自家土地仅一路之隔的农民刘新华告诉记者:“这地好,离家近省劳力,水渠也在这里。听说这块大条田要流转给村里的土地合作社,我家没这个打算。但是土地要连片,到时候这横在中间的地咋办?”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将地租给企业,既可以有一笔相对稳定的收入,还能外出务工挣钱,但一些农民仍然不愿放弃自耕自种。与马吉胜、刘新民等人有一样想法的人,在奇台县乡村为数并不少。{Npage}

  有喜有忧 建议尽快明晰政策法规

  孙荣辉给记者算了一笔土地流转后的增收账:“过去种小麦一亩地收入200元到300元,人均收入1000元左右,人还被死死地锁在了土地上。现在一亩地一年320元到400元的流转金,不出门就有一年的收入。农民再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务费又是一笔收入;如果就地成为企业的种植工人,一年一个劳力也能挣5000元左右。”

  不过,孙荣辉也有担忧。“开头什么都看好,如果土地流转出去了,农业生产周期又长,靠天吃饭的因素很大,现在给农民的许诺到时候能兑现吗?”

  范吉军认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并鼓励多种形式的农地流转,“但是一些具体操作程序、法律法规欠明晰,政策和法规模糊之处可能滋生损农损地方的现象。”

  孙荣辉说:“农民缺乏法律知识,在这种关系身家性命的事情前,不懂得寻求法律保护。比如,现在的土地流转合同没有统一的法律文书,这里就有隐患。”在一份土地流转合同书上,记者看到潦草的签名和红手印,合同条款里夹杂着不少用碳素笔修改过的痕迹。

  范吉军、孙荣辉等建议国家及自治区尽快就农村土地流转出台更加明晰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哪些形式能搞,哪些形式行不通等问题,将可能伤害农民利益的政策法规漏洞堵死;建议设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提供专门的法律政策服务和土地流转的供需信息等。(记者:黄艳 李芮)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