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研究 > 业界观点

政协委员谢德体:建立耕地占补质量评估机制科学折算

2011年03月05日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文峰 戴娟

  嘉宾: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西南大学土壤学教授谢德体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园林局副局长况平

  主持人:谢委员、况委员你们好,你们一直非常关心关注民生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是不是又有这方面的新提案?

  谢德体、况平:是的,今年我们两人都提出了《关于建立耕地占补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议》,呼吁重视耕地占补平衡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主持人:请为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作“耕地占补平衡”?

  谢德体: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耕地红线是18亿亩,国家既要确保经济增长所需的土地供应,又要保住这个红线,为此实行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换言之,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就必须在农村和其他地方补上同等数量和同等质量的耕地,这就叫“占补平衡”。这一制度是实现“双保”(保数量、保质量)的有力武器。

  现状

  耕地占补实施实际多重数量、轻质量

  主持人:当前全国耕地占补平衡情况如何?

  谢德体: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前一阶段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保护制度过程中,占优补劣的现象有所凸显,片面追求耕地面积数量平衡,不注重质量,造成耕地占补事实上的不平衡。例如,不少异地补充的耕地位于人烟稀少的山区,粮食产量极低,面临撂荒危险,或者补充的耕地土壤质量较低等,令人担忧。

  主持人: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况平: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央加大投资力度,提出了一揽子刺激经济发展方案,许多项目急需落地,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加大。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补充的耕地应与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国土资源部也出台了耕地质量评价标准,但有的地方对耕地质量评价尚未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没有完整的考核体系,导致对耕地占补实际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数为多年耕作的良田,但补充的土地多为新土质,土壤质量远不如多年耕作的良田。

  建议

  建立耕地占补质量评估机制科学折算

  主持人:对此,你们有何建议?

  谢德体:要真正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我建议对确实要占用的良田或基本农田,要严格执行“先补后占”政策,对新开垦的土地与需置换的建设用地,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占一补一”,而要从质量上,即交通、灌溉、气候条件、土地肥力、坡度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需要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估机制,建立一种科学的折算标准,对质量不够的新开垦土地,适当增添补充面积,真正实现“占一补一”。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项目验收标准,对新开垦土地不能粗制滥造,要做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认证和考评制度,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质量有保障。同时严格土地整理耕地的质量标准和测试标准,完善相关耕地保护考核体系。再次,对占用了基本农田后新开垦的农田,验收合格后应划入基本农田;对占用了一般性耕地后补充为良田的,也要适时划入基本农田范围内,并对占坏补好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偿奖励,加大建立补充耕地为基本农田项目的扶持力度。

  主持人:怎么保证这些办法落到实处?

  况平: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补耕项目验收工作的监管,防止弄虚作假。同时,也要加大对补耕项目验收后的监督检查,防止项目实施结束后出现撂荒现象。如有可能,建议有关部门对补耕政策实施以来的全部项目进行一次回头查验,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时纠正,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让18亿亩耕地红线保护工作真正做到既保量又保质。

  新闻会客厅

  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全国政协委员况平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