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贺州市平桂区迎来一场强降雨,平桂区沙田镇道西村福稻天下粮食产业示范区举行插秧技能“大比武”活动。
不远处的另一块田野上,5台插秧机也在你追我逐,精准地将秧苗整齐植入水田,快而准——让群众直观感受现代农业的高效。
产业示范区负责人刘良鹏介绍,趁着雨水降临,他们出动2台旋耕机、5台插秧机在同时作业,计划用5天时间全部完成1300亩水稻插秧作业,春耕机械化率达97%以上。
在广阔的田野上,一场春雨中的插秧“大比武”与现代农机轰鸣声交织成一幅颇具张力的图景:一边是弯腰劳作的农民在泥水中竞速,传承着延续千年的农耕技艺;另一边是插秧机精准作业,以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逻辑。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折射出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深层变革,更揭示了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技术赋能”与“人文传承”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记者走进平桂区黄田镇里宁村浩浩家庭农场,一块宣传板特别醒目:无人机飞防施肥、鲜食甘薯提质增效生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服务内容琳琅满目。在宣传板的前方建有6个育秧大棚,停放着数台犁田机和播种机等新型农机设备。
据农场负责人莫积民介绍,育苗大棚装有控温和喷灌系统,育出的秧苗壮实且利于机械化插秧,今年培育的水稻秧苗可满足1200亩左右的种植需求。
在沙田镇道石村,技术员把刚从浩浩农场运送的秧苗分别装上两台插秧机。伴随着机声隆隆,农机手驾驶着自动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株株的秧苗整齐划一地“扎根”水田。几个来回,一块稻田就插满了秧苗。
“以前人工插秧,一人一天最多插1亩;现在使用机械插秧,一台机器一天可以插80亩左右。”莫积民说,插好秧后,他们的农机手将会用植保无人机来进行施肥等田间管理,将有效地提高春耕生产效率。
当前,平桂区进入春耕关键期,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智能化农业机械运用,以及专业农技人员在耕作、管理和技术上的支持,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
平桂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志伟介绍,今年平桂区将播种水稻11.275万亩,水稻种植综合机械化率达73%。平桂区选择在农机轰鸣的田间举办传统插秧比赛。这种“竞技性农耕仪式”绝非简单的怀旧表演,而是蕴含着双重文化价值:对年轻一代而言,泥水中的劳作体验建立起与土地的情感联结,理解“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深刻内涵;对农业社区来说,插秧技艺的比拼强化了集体记忆,使“精耕细作”“顺应农时”等传统智慧得以延续。
据介绍,之前因为干旱,全区水稻插秧稍慢一些,现在降雨后,各地均在加快早稻插秧进度,尽快完成早稻插秧工作。
在人类农耕文明史上,每一次生产工具革新都推动文明形态跃升。当数字技术注入古老的稻田,当年轻人在智能农机操作屏与传统秧苗之间找到连接点,一幅技术赋能与人文传承共生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