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养殖新闻

养猪业 “新苗” 培育秘籍:后备母猪管理全攻略

2025年01月03日 来源:中国新农人

  在养猪业的发展进程中,后备母猪管理是关乎猪场持续盈利与高效生产的关键环节。福建丰泽农牧团队在2024第十三届李曼中国养猪大会(世界养猪大会)深度汲取专家智慧,现将后备母猪养殖的核心要点分享给广大从业者,助力大家提升养殖效益,应对行业挑战。

  一、后备母猪:猪场的“希望火种”

  后备母猪在养猪生产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提升母猪群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纯繁后备母猪由于其基因的相对单一性和遗传稳定性,在繁殖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例如可能存在某些隐性遗传疾病的表达风险增加、繁殖性能的遗传进展相对缓慢等问题。相比之下,F1后备母猪作为杂交一代,通常具有杂种优势,在发情检查方面表现出更高的便利性和准确性,其生长速度、适应性和繁殖性能等方面往往优于纯繁后备母猪。

  后备母猪的繁殖性能对整个猪群的胎次结构和生产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如果后备母猪能够顺利发情、受孕并产下健康的仔猪,不仅可以补充猪群的数量,维持合理的胎次分布,还能为后续的生产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生长性能方面,健康且管理良好的后备母猪能够快速达到适宜的配种体重和体况,减少饲养周期和成本,提高饲料转化率。因此,做好后备母猪培育工作是实现猪群长期稳定成功的基石,直接关乎猪场未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二、引种与适应:开启成功养殖第一步

  在后备母猪引种环节,引入具有更高健康状况的猪只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要选择来自无特定疫病流行地区、具有良好健康记录和严格生物安全管理的种猪场。在引种过程中,必须确保有充足的冷静期,让后备母猪适应新的环境和运输应激。一般来说,这个冷静期至少需要2-3周,期间要密切观察母猪的采食、饮水和精神状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

  严格遵守兽医制定的疫苗接种和暴露规则是预防疫病传入和保障猪群健康的关键措施。例如,常见的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疫苗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进行接种,确保后备母猪获得足够的免疫力。同时,要避免过早地将后备母猪引入种猪群,否则就像往火上浇汽油,极易引发疫病的传播和爆发,导致猪群的健康状况恶化,繁殖性能下降,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发情鉴定与管理:把握繁殖关键时机

  后备母猪的发情通常发生在170-200天左右,但个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养殖者的目标是要确保超过90%的选定后备母猪在200天内能够正常发情。准确识别后备母猪的发情迹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除了常见的外阴红肿、耳朵立起、乳房或前后侧翼摩擦等外部表现外,通过拇指检查粘液拉丝情况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受精时机。当粘液能够拉丝且具有一定的弹性时,通常表明母猪处于最佳的受精时期。

  在发情检测过程中,养殖者需要每天进行细致的检查,并且每头母猪的检查时间应保证在30-40秒,确保能够全面观察母猪的行为和生理变化。公猪在发情检测中起着重要的刺激作用,公猪直接面对母猪可以释放外激素,激发母猪的性反应。然而,公猪的质量也会对发情检测产生影响。健康、性欲旺盛且具有良好繁殖性能的公猪能够更有效地刺激母猪发情,而质量不佳的公猪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饲料获取渠道有限、供水不足、水线中的细菌滋生、发情检测围栏过度拥挤以及霉菌毒素污染等因素都会对后备母猪的发情表现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饲料霉变产生的霉菌毒素会干扰母猪的内分泌系统,导致激素失衡,从而抑制发情。因此,养殖者必须确保饲料的品质安全,提供清洁充足的饮水,维持适宜的养殖环境密度,定期检测和清理水线,以保障后备母猪的正常发情和繁殖性能。

  四、体况与营养调控:筑牢繁殖生理基础

  理想的后备母猪体况是成功繁殖的基础。从后腿结构来看,臀部曲线应适中,肢蹄情况要良好,如肢蹄应保持垂直或接近垂直状态,避免出现镰刀样蹄、O形腿或奶牛蹄样等不良肢蹄结构,否则会影响母猪的运动能力和体重分布,增加受伤风险,进而影响繁殖性能。脚趾应整齐、均匀且间距适中,系部肢蹄应具备良好的弹性和支撑力。

  在身体容量方面,前肋骨深度、后肋骨和侧面的深度以及肋骨韧度都反映了母猪的胸腔和腹腔容积,这与母猪的心肺功能、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繁殖器官的发育空间密切相关。较深的肋骨和良好的肋骨韧度意味着更大的体腔容量,能够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更充足的空间和营养支持。胸宽和肌肉状况也是重要的评估指标,宽阔的胸部和适度发达的肌肉有助于维持母猪的身体平衡和运动能力,保证在妊娠和哺乳期间能够承受较大的体重负荷。

  繁殖道评分是一种有效的评估工具,外阴宽度是其中的关键指标之一。在商业系统中对958头青春期前后备母猪的研究发现,15周龄时平均有20%小外阴的母猪以及外阴评分降低的母猪被纳入繁殖群的比率较低,并且通过2胎生产的仔猪数量也较少。因此,在大约15周龄时进行外阴评分分类可以帮助养殖者识别具有最大繁殖潜力的母猪,及时淘汰那些繁殖潜力较低的个体,优化猪群结构。

  在营养分配方面,后备母猪在维持期需要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来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和身体机能;哺乳期则要满足乳汁分泌和自身身体恢复的高营养需求;生长期要确保骨骼、肌肉和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繁殖期要为受孕、胚胎着床和胎儿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例如,在配种前,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特别是维生素E、硒等抗氧化营养素,有助于提高卵子质量和受孕率。配种时,后备母猪的体重应控制在140-165公斤之间,过轻可能导致受孕困难、胎儿发育不良,过重则可能增加难产风险和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五、养殖环境优化:营造舒适生长空间

  为后备母猪提供适宜的养殖空间是保障其生长和繁殖性能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每头后备母猪需要1.39-1.67平方米的空间,在夏季高温时期,由于猪的热应激反应增强,更要避免猪栏拥挤,尽量保持空间的宽敞和通风良好。如果占地面积减少到1.39平方米以下,会导致母猪活动受限,增加应激水平,进而降低繁殖性能和发情检查质量。例如,拥挤的环境会使母猪之间发生更多的打斗行为,影响采食和饮水的均匀性,导致部分母猪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健康和繁殖能力。

  李曼大会作为养猪业的顶级知识交流平台,汇聚了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养猪从业者获取行业最新动态和提升专业技能的重要源泉。福建丰泽农牧始终积极参与此类行业盛会,不断吸收先进理念和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我们诚挚地希望与广大养殖从业者携手共进,共同探索和实践后备母猪管理的最佳策略,提升养猪业的整体水平。期待您点赞、转发、关注我们的分享,让我们一起在养猪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共创养猪产业的美好未来!

  马克·E·威尔逊博士简介

  马克·E·威尔逊博士是生殖生理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研究成果在行业内享有盛誉。他拥有生殖生理学博士学位,并在该领域深耕多年,为揭示生物体繁殖过程的奥秘做出了重要贡献。

  威尔逊博士的研究广泛涉及男性与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机制,从性器官发育、配子生成到受精、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他都有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他深入探索了睾丸、附睾、前列腺等男性生殖器官的功能,以及精子形成、成熟和释放的复杂过程。同时,他还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卵巢、输卵管、子宫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详尽研究,特别是在月经周期调控、卵子形成与受精过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威尔逊博士不仅致力于基础研究,还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他在炎症对农场动物和宠物生产效率及免疫反应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畜牧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此外,他还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曾在40多个国家进行国际和国内演讲,分享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见解。

  威尔逊博士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他曾在多所知名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并在多家国际知名企业担任技术顾问。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为生殖生理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努力提升行业的整体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

  总之,马克·E·威尔逊博士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生殖生理学领域树立了典范。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也为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总结系基于听课内容整理,分析不足之处敬请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陈克显18065806227)


相关资讯